一、病原
鴨病毒性肝炎(DVH)的病原是I型鴨肝炎病毒(DHV-I),含單股RNA?,F有3個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性;我國查到I型及其變異株,英國有II型,美國有Ⅲ型。I型肝炎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濕糞中能存活37天,在2%漂白粉液中能存活3小時,0.1%甲醛淀粉液中能生存8小時,加熱到62℃半小時被滅活。
二、流行特點
雛鴨易感發病,日齡大小與易感性呈反比,1~3周齡的鴨多見。死亡以10日齡以內的雛鴨為最多。傳染源是鴨和帶毒鴨,康復鴨從糞中排毒達1~2個月。被污染的料、水墊草、用具和車輛為傳播媒介。成年鴨可隱性感染并排毒,但不顯癥狀。本病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冬春發病較多。飼養管理不善,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鴨舍陰濕,鴨群擁擠均可促進本病發生。
三、主要癥狀
潛伏期1~4天。病初精神萎頓,厭食,縮頸,呆立,翅下垂,兩眼閉合嗜睡;發病12~24小時發生全身抽搐,多側臥,兩腿痙攣性后踢,頭生后背彎,呈角弓反張狀,俗稱背脖病;有的在地上旋轉。出現神經癥狀后約數分鐘至數小時可死亡。有的死前排灰綠色或灰白色稀糞,喙端和爪尖瘀血呈紫紅色。1周齡雛鴨死亡率達95%。
四、剖檢特征
肝腫大,質脆,淡紅色或花斑狀,被膜下有出血點和出血斑,個別有壞死灶;膽囊腫大,呈圓形,膽汗褐色;脾腫大,呈斑駁狀花紋,被膜下有出血點;腎腫脹,灰紅色,血管明顯,呈暗紫色樹枝狀;肺淤血;心肌變軟,呈熟肉樣。
五、實驗室診斷
1)動物接種:用病鴨的肝組織懸液或血液,加抗生素處理后,經尿囊腔接種于10~14日齡鴨胚,經24~72小時死亡,鴨胚皮下出血和水腫,肝腫大呈淡綠色,且有壞死灶。從胚的肝或尿囊液再分離病毒,接種敏感鴨,觀察其癥狀和病變,即可確診。
2)兒童用直接熒光抗體技術在肝組織上作快速、準確診斷;或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病毒鑒定。
六、預防要點
1)對雛鴨采取嚴格的隔離飼養,尤其是4~5周齡內的雛鴨群,供給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嚴禁飲用野生禽棲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2)用雞胚化鴨肝炎弱毒苗在種鴨開產前作皮下注射,間隔6周后再強化免疫1次,經免疫后所產種蛋孵化出的雛鴨2周內可得到保護;凡種鴨未經免疫,其蛋孵出的雛鴨可在1日齡時,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每只0.5毫升,可獲得保護力。
3)對發病鴨君,用特異高免疫血清或康復鴨的血清,每羽注射0.5毫升,作早期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4)有報道稱,中藥療法效果很好。處方一用板藍根、大青葉、夏枯草、枯礬、綠豆、甘草煎水飲服;如有沙門菌等繼發或混合感染,可應用慶大霉素等廣譜抗菌藥配合治療。處方二用茵陳1000克,板藍根、大青葉各500克,龍膽草、梔子、白頭翁、蒼術、木通、澤瀉、云苓、甘草各300克,煎水4000毫升,供2000只雛鴨飲用,每天1劑,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