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時分群:當發現雞群均勻度欠佳時,應盡快采取措施,將雞群全部稱重,分成大、中、小幾個不同體重等級的飼養欄,采用不同飼喂方案,盡量使雞群的均勻度在18 周齡前得到提高。同時,仔細檢查可能影響雞群均勻度的各種因素,如雞舍的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通風及雞群的密度)、飼料質量和飼料供給量、采食和飲水位置、喂料速度及雞群的健康狀況等。
綠殼蛋雞種母雞在育成期的飼養成功與否,取決于準確地控制體重。不論采用哪種限飼制度,也不管使用哪種飼料規格,都必須按體重和體況進行飼喂。如前所述,沒有必要追求育雛前期的生長速度,實際上早期生長速度稍慢些還具有經濟上的優越性。飼喂營養濃度較低的育雛飼料并采用常規的或更嚴格的限飼意味著投人的維持成本較低。但是,必須按體重調節喂料量,這樣才能使后備母雞在15 周齡后逐漸達到種雞公司建議的體重標準,并于20 周齡后達到性成熟體重。性成熟時體重不足的母雞往往在高峰后即表現出產蛋數量的下降。20 周齡后,體重偏于上限的種雞群能表現出較好的生產性能,其原因是雞體處于能量正平衡。
2、對照體重標準:育種單位都制訂了各自雞種在正常條件下,各階段的營養需要標準,各周齡的推薦飼料喂量和體重標準,可在引種時索取相關資料。在種雞飼養過程中應將此做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3、抽樣稱重:稱重是進行飼料量調整的根本依據。稱重從4 周齡起直到20 周齡每周稱重1 次,從20 周至產蛋高峰前每2 周稱1 次。必須在每周的同一天的相同時間進行空腹稱重。
每日限喂的一般在次日清晨稱重,隔日限喂的在禁食日稱重。稱重雞必須經隨機抽樣,數量為該雞群的5 % ,但不得少于50 只。可用圍欄在雞群中央隨機圍擋,將被圈欄的雞逐一稱重并記錄,求得抽樣平均體重和均勻度。如果一個雞群的均勻度在75 %以上的話,則認為該雞群的均勻度良好。
4、種雞公母混養分喂制:目前一種誤導的種雞管理方法是為了適應對母雞的需要,以控制其體重和產蛋率,而對公雞則忽視其營養需要與限飼,結果招致公雞超重及腳趾瘤和腿疾病,甚至影響日后的交配成績。
研究表明,種公雞對蛋白質的需要量顯著低于母雞,飼喂母雞飼料蛋白質水平(巧%一16 % )對性成熟的公雞及其精液的產生是不利的。因為所有年齡的公雞飼喂12 %蛋白質水平的飼料,要比高蛋白飼料產生的精液百分率高,且可保持其體重,又提高其繁殖效率。
具體實施是公母種雞混群飼養,但料槽分開飼喂,即母雞料槽上加上隔柵,柵間距離僅容母雞頭部伸人槽內采食,而公雞頭大而寬,無法采食。公雞則采食料桶,吊在只有公雞頭部仰起才能采食的高度,而母雞則無法采食。只要稍加調教,公母雞便會按習慣到各自位置采食。
如限制公雞采食量過早,則性成熟將被推遲;如飼喂量不足,公雞的體質也會弱小,從而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采用本法的關鍵在于適合的設備和保持良好狀況,即使頭小的公雞可以吃到母雞的日糧也無妨。分喂的方法是要保證所有公雞在同一時間內都能采食。雖設有兩套喂料系統,但在經濟基礎上更為合算,因為受精率可提高2 %一5 % ,孵化率可提高2 %一6 %。并可根據不同類型的雞舍氣候條件,控制體重,降低熱應激與腿病。
5、調整喂料量:每周的實際喂料量是根據當周的稱重結果與該周的標準體重相對照,按體重超重或不足,決定是否增減料量。
當體重超過當周標準時,則下周喂料量只能維持上周的料量而不能增加料量,或減少下周原來準備增加的部分料量。例如,上周每只隔日飼喂80 克料,稱得體重超過標準10 % , 則下周仍保持80 克的料量。如果超過標準的5 % ,那么下周僅增加2 克料量,直至雞群體重控制到標準體重范圍內為止。千萬不可用減少喂料量的辦法來減輕體重。
如果體重低于當周標準,則在確定下周喂料量時,要在原有喂料量的標準基礎L 適當增加料量。通常情況下,平均體重比標準體重低1 %時,喂料量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 %。要注意一次不可加喂太多,可按每100 只雞增加。.5 千克的量在1 周內分2 一3 次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