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度控制 飼養密度應根據育雛舍構造、飼養設備、通風情況、管理水平以及當時的氣候等條件來決定。如籠養和網養的密度應比地面平養的大,保溫和通風等條件好的密度可大些,飼料營養水平特別是維生素類水平高時密度可大些。通常雛鴨群以400~1000只為宜。地面平養時,第1周齡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2周齡14只左右,第3周齡以后不應多于10只;網面平養和地網結合飼養時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養1/3.但是不管群體大小和密度如何,都要適時進行雛鴨強弱分群,弱雛單獨飼養,精心護理,以減少殘次成鴨數量。
(二)通風調溫 雛鴨飲水濺水多,糞多,所以雛鴨舍很潮濕,而潮濕的糞和墊料會分解發酵,產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若不注意通風,這些越來越多的污濁空氣將嚴重影響雛鴨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健康,有時有害氣體會使雛鴨中毒和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死傷。良好的通風對雛鴨群非常重要,能排出舍內污濁的空氣,給雛鴨提供新鮮空氣,調節舍內溫度和濕度,使雛鴨感到舒適。
但是,在育雛最初幾天的保溫階段,當外界溫度較低時,通風會使舍內溫度不好控制,在保溫育雛時,要像重視保溫一樣,重視通風,且須注意通風方法。最簡單的辦法是,在中午天氣較暖和的時候打開部分高處的窗戶,利用舍內外溫度差進行適當通風。必須注意,不可使舍內溫度有明顯變化,不能讓賊風直接吹到鴨身上。育雛前2天完全可以不通風,空氣很適宜。
通風是否適宜,除通過專用儀器測定舍內二氧化碳和氨等氣體的含量來判定外,主要是靠人自身進入育雛舍內的感覺,如感覺空氣良好清新,不刺眼鼻,不覺悶氣,則較好;如雛鴨表現精神不安,行為遲緩,羽毛污穢零亂,食欲不振,發育不良,夾雜有?音或咳喘等時,說明污濁的環境已嚴重危害鴨群健康,要趕快改善通風和其他環境條件。
(三)空氣濕度控制 濕度指相對濕度,即空氣中水汽的相對含量。育雛時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6%~70%,這和雛鴨出孵時機器內濕度接近,可避免雛鴨因呼吸干燥空氣而散發體內大量水分,影響機體正常功能。雖然常溫下各地濕度基本上都在50%~70%,但當保溫熱源開啟后,空氣被加熱,空氣中水分就會減少,濕度隨之降低,空氣變得干燥,這對鴨群是不利的。因此,在最初幾天應注意加濕的問題。增加濕度可通過增加飲水器和水盆的數量或適當調整其位置來進行。育雛2~3天后,雛鴨飲水量大大增加,排糞多而濕,呼吸也大大加快,呼出水分增多,因此,不需要再考慮加濕的問題,而要十分注意防止濕度過大,保持舍內干燥,給雛鴨創造一個干凈、清潔的生活環境。此時需勤清除糞便,勤換勤添墊料,保持良好的通風,飲水器和水盆上面最好蓋有鐵絲網,讓雛鴨只能頭頸通過而其他部位不能進入。飲水器和水盆應放置在離地網上,下面設有排水良好的溝承接溢出的水,或飲水器和水盆周圍設有排水良好、不妨礙雛鴨行走的淺水溝或漏縫水溝。
(四)光照控制 雛鴨開食后,采食量小,采食速度慢。為了保證雛鴨有足夠的采食和飲水時間,一般在最初3天采用全天24小時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線強度以雛鴨能看見飼料和飲水為宜。有時故意熄燈半小時,以利于雛鴨適應突然停電的影響。若用紅外線燈泡保溫時,可不另加照明燈,這需要視光亮具體情況而定。3日齡后通常不再增加人工光照,只利用自然光照。陽光對雛鴨的生長有很大的作用,可促進雛鴨采食和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維生素D和色素等的形成,維持骨骼的迅速生長,提高生產力。因此,可在雛鴨3日齡后,在天氣晴朗時將門窗適當打開,或將雛鴨逐漸放出室外進行運動,接受陽光照射,增強體質。(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府前西路農業綜合辦公樓農廣校 郵編:2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