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我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我從來就不認為有什么企業能夠基業長青,正像沒有任何帝國能夠長盛不衰。所有企業最終都會死掉,區別僅僅是活得長些或者短些,活得輝煌些或者平庸些,僅僅是賺些錢,活躍下市場或者對經濟、社會進步做出些貢獻。
其實,這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只要它們創造過價值,它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果一個企業死得蕩然無存,那也沒有什么遺憾,畢竟能夠以另外方式延續的企業,只能是少數。
正因為如此,基業長青在我看來是個偽命題。做這樣的研究,只能是沽名釣譽。
事實上,目前中國營銷正在超越邊界,進入另外一個領域——-一個更為不可測的領域。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社會也存在著多種力量,把那些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引向歧途。
營銷是一門讓企業活命的技術。它的核心任務是為企業正常運轉,實現利潤創造條件。企業能否正常運轉、掙不掙錢并不是營銷所能決定的,它只能創造條件。
為此,它必須完成兩項最基本的任務。
一是鎖定和研究目標顧客,發現市場機會,為企業研發提供創意。一是進行市場推廣,建立市場基礎,拿回源源不斷并且有利可圖的訂單。
戰略營銷解決第一個問題,戰術營銷解決第二個問題。
價值是在營銷指導下,創造出來的。如果企業沒有能力創造價值,營銷最終是無能為力的。這個結論,蘊含著一個前提:營銷在短期內,能夠緩解企業價值創造方面的不足。
價值是由營銷、研發和制造共同創造的。營銷負責價值創意和價值實現,研發與制造負責價值創造。
而有一股力量,一直在試圖引導中國營銷超越研發和制造,獨立地創造價值。中國企業的營銷冒險,多由這股力量推動。這股力量是一個利益鏈,包括廣告媒體、策劃、廣告組織和所謂的品種咨詢機構。
我曾經多次強調,由于中國各行各業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使得我們有巨大的學習和模仿空間。而中國式營銷推動了這種學習與模仿。于是,我們對營銷的作用產生了錯誤的判斷。事實上,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學習與模仿創造的,營銷技術僅僅是加速了這個過程。
與此同時,另外一股力量,也是另外一個利益鏈,包括國內外投資銀行組織和上市服務機構,則極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國企業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大量灌輸做產品不如做品牌,做品牌不如資本運作。它們把資本投向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慫恿它們進入資本市場“掙快錢”。本來上市或者重組是為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結果卻成為掙錢手段。有了這等捷徑誰還在意目標顧客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么?
遺憾的是,一股關鍵或者決定性力量,始終沒有形成廣泛影響。那就是技術研發和創新力量。
假冒偽劣一直是中國經濟揮之去的陰影。不過,在很長時間內,并沒有引起社會公憤,原因是它們只能危及弱勢群體。社會主流群體通過品牌消費,可以避免它們的傷害。
近年來人們突然產生恐慌心理。原因是品牌企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問題。
盡管令人沮喪,但這的確是一個好的征兆。
中國企業,包括那些行業龍頭企業,雖然經受了殘酷的市場競爭洗禮,但并未建立起來穩固的商業道德和誠信,并未建立起來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它們僅僅是比那些差的企業,好上那么一些。
中國品牌企業普遍需要經歷質量大考。現在商品豐富了,社會挑剔了,它們存在的問題自然該爆發了。我們不妨稱之為中國的“扒糞運動”。
19世紀下半葉,控制了美國的經濟命脈的經濟巨頭為了鞏固這種壟斷地位,對內根本無視員工的利益,對外以傷害公眾利益作為賺錢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謂“只要我能發財,讓公眾利益見鬼去吧”的經營哲學,引起了社會公眾輿論的強烈不滿和抨擊,出現了2000多篇揭露實業界丑聞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國史上著名的“扒糞運動”(也稱揭丑運動)。
隨著更多問題的揭出,我們應該相信會逐步產生廣泛震懾。也許,只有在社會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中國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胎換骨,創造力才能真正爆發出來。
必須相信營銷的力量,但同時也應該明白:營銷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