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行業、競爭或者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營銷問題,但最終都回歸到消費者,看我們的策略是否有消費者行為學意義上的支撐。好的創新的策略,一定是基于我們對消費者新的發現。
因此,營銷策略看起來是由營銷工作者制定的,但策略的源頭在消費者。
從這個角度而言,營銷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并不在于品牌規劃、營銷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這些營銷工作本身,而在于怎樣對消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準確的把握。相應地,優秀營銷工作者的知識結構也不僅僅是掌握了系統的市場營銷理論,——當然,那是必須的基礎,——重要的是他掌握著消費者更多、更高效的數據搜集、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工具和方法,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因此我們常常發現,他總是見解最深刻、想法最多、說話最難以反駁的那一個。
這只是因為他身后站著權威的“消費者”。
問題的提出:別說你了解消費者
事實上我們總以為自己那么了解消費者,事實上我們也常常感到自己其實并不了解消費者。那么可以先試試回答以下問題:
你的目標人群是誰?他們的需求特征、身份特征、消費特征是怎樣的?
他們對你的態度是怎樣的?對你的競爭對手呢?
你身邊是否可以找到這樣的朋友?你很熟悉他,能琢磨透他的心理。
你有沒有跟他們交流過、一起消費過?
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他們有著怎樣的喜怒哀樂?因為有些發現就是從生活中得來。
……
你確定你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有確鑿依據的嗎?
尤其在確定廣告信息、推廣、促銷等細致的營銷策略的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消費者信息來佐證。信息的缺失,導致營銷工作者陷入“沒想法、不確定”的尷尬境地:
沒想法——沒有就是沒有。
不確定——有了想法,但由于是無根的創意,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否確實可行。
但是營銷工作還得開展,那么只能憑借過去的經驗。——當然我并沒有否定經驗的意思,經驗很重要也時常有效,只是無法繼續前進。
全面了解消費者與消費者“泛化研究”
我們需要了解消費者,而且是全面地了解。之所以強調“全面”,是因為我們也做過一次消費者調研,不是嗎?只是一方面我們常常試圖憑借一次模式化的調研制定所有的策略,一方面我們受調研成本所限,惜墨如金,只問與我們產品有關的問題,無暇顧及消費者在產品之外的信息。這“一次”和“產品相關”兩個不成文的調研原則,讓我們遠離了“全面”。
打開冰柜,一堆的冰淇淋吃哪個呢?因此才有了伊利冰淇淋的經典產品伊利四個圈,四個圈太容易識別了。
2010年冬,皖西北地區中低端白酒代表品牌“種子”的祥和酒上市時,針對二三級市場的消費者更喜歡中獎、更喜歡議論事件的特點,發起了一場“喝種子祥和酒中筆記本電腦”的活動,并將書有誰、何時何地喝祥和酒中獎的橫幅掛滿了城鄉街道。就是憑借這種“促銷+事件營銷”的策略擊退了長期占據相當市場份額的古井淡雅,而且一舉攻克當地另一白酒品牌文王貢酒的根據地。
寶潔將碧浪洗衣粉里裝的小匙一點點放大,讓消費者用得快用得多,銷量明顯增長。
有時候小辦法,可以解決大問題。
這些四兩撥千斤的“小辦法”是基于對消費者行為的細節發現。由于是細節,所以通常在正式的消費者調研中難以發現。同時我們看到過許多打動顧客的情感訴求的廣告,他們一定是找到并觸動了消費者的某根心弦,而這根心弦在被利用之前與產品無關。這些至少證明一點:一些更有效的信息在通式的調研之外,有可能是我們有意尋找的,也有可能是不經意的發現,總之要求我們對消費者有更全面、更細致的了解。
通常我們緊盯著購買動機、需求層次不放,還有認知方式、購買渠道、決策方式等,使我們制定出4P。我們不妨把這一類的信息稱為基礎營銷信息,對應我們基礎而又核心的營銷策略。事實上基礎營銷信息往往太基礎了,我們不用調研也可以想到,調研只是證明了“確實是這樣”。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類似上文“細節”的信息,可以稱之為發現型營銷信息。這類信息包括消費者的職業、生活、角色、喜好、價值觀等方方面面。這一類信息更多的對應我們創新、創意性的策略,競爭對手跟我們之前一樣未能發現的策略。這一類信息通常與我們的產品無關,是對消費者周邊信息的一種泛化研究。
到這里我們大體明確了這樣一個問題:了解消費者,具體了解哪些層面的信息。
1、 基礎營銷信息對應4P核心策略,它只占消費者研究的一小部分。
2、將發現型營銷信息劃分為心理和周邊兩種。
因為人與人的核心區別,是價值觀、思想上的區別,因此心理信息包括消費者各層面的觀念,尤其在我們開展品牌建設和選擇情感打動時可以用到;周邊信息深入消費者的日常行為,力求發現我們可以借用的行為信息,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開展整合傳播。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去了解,有什么具體的方法。
消費者“白鼠實驗”
消費者研究要想深入,就要求持續性。拿調研來說,也應該是頻繁地,從多角度去觸碰、試探消費者的接受底線與發生行為的闕值。
消費者研究的一個障礙是我們與消費者距離太遠。找不到、看不見、無法溝通,何談了解。
科學家們經常拿小白鼠做實驗,他們除了無法與它們語言溝通外,可以觀察、測試,常常得出結論。但前提是他得有一群這樣的小白鼠。
事實上作為營銷工作者,我們也需要擁有一個穩定的研究對象,或許它是一個由50人組成的消費者團體。他們知道我們在做什么,而且愿意配合我們,因為我們會給他們一些回報。我們可以觀察他們、融入他們,也可以去做測試以驗證我們的想法。這樣的一個團體,保證了持續性。
有了這樣的一個團體,定性與定量,問卷、訪談、觀察、測試等多種調研辦法都有了使用的對象。更重的是我們讓調研由一次性行為變成經常性行為。而且總體來看,節約了調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