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通俗的理解營銷戰略就是“選擇在什么時間、地點和以什么方式將什么產品交給什么人”。倘若從價值營銷的角度看營銷戰略就是“選擇價值、提供價值、宣傳價值”的營銷規劃和資源配置過程。不管對營銷戰略怎樣的定義,要知道營銷戰略就是為了促進市場目標的達成、促進企業持續的市場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營銷戰略實質上考慮的范疇較廣,企業必須以戰略的眼光,從產業價值鏈出發,對市場環境和競爭勢態有清醒地認識。
大家知道在學EMBA還是學MBA,非常突出戰略。在戰略當中加上思維主見,思維主見就是你對整個大勢的判斷。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古往今來以國家為單位來做生意的呂不韋也許算一個,近代的李嘉誠可以算一個——他們是以這樣第一筆生意做下去,以后會引起怎么樣一個反映反映,會不會被放大?會不會成為一個連鎖反應?那么我從這個連鎖反應當中可以得到什么,這樣的一個思考點指導他的經營行為這樣的一個生意精,我們把他叫做新的大的生意觀。
企業營銷戰略必須建立在這具有普遍性規律的營銷戰略基礎之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我們的營銷管理者又必須具備超越現實的營銷戰略能力;在“非戰”、“非攻”、“不戰”的境界里,強調“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體現一種對待企業發展的哲學心態;《孫子兵法》作為世界兵學之經典的意義在于用時代的發展觀來運用和改造它,這本身就是《孫子兵法》傳承的哲學觀,企業營銷管理者不能只是停留在謀略、戰術、技巧這個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去體會它的深邃的哲學啟迪!
圍棋大師吳清源在自傳《中的精神》一書中談到圍棋未來的趨勢時說,21世紀的圍棋要超越傳統的序盤、中盤和官子的階段性思考模式,而應從棋盤的整體去考慮。應該說,大思維源于大視野,這個思維即不是紅海思維,也不是藍海思維,而是營銷戰略思維。可口可樂的CEO郭思達也曾向他的同事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全世界42億人每人每天喝多少水,同事的回答時62盎司。他又問,每人每天喝多少可樂,回答是2盎司。郭思達于是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就是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不是百事可樂,而是咖啡、牛奶和水。思維方式變了,市場就變大了。可以說,郭思達是站在盒子外思考的CEO。
有研究分析發現:中國企業戰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領導對營銷戰略的價值認識不夠和企業專業管理人員的缺乏,約占企業營銷戰略失敗的60%以上。總結起來,中國企業營銷戰略整體水平低下,對營銷戰略的價值認識不夠、戰略決策的隨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場熱點,主要表現為如下:
1、缺乏長遠發展規劃,戰略變化頻繁;
2、盲目追逐市場熱點,企業投資過度多元化;
3、戰略決策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的決策機制;
4、對市場和競爭環境的認識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觀分析;
5、企業戰略計劃流于書面報告,沒有明確的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
6、企業戰略計劃難以得到中高層的有力支持,也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
7、有戰略思考,但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營銷戰略和信息化管理體系,導致企業戰略流于形式,無法得到貫徹執行。
比如,客戶如果需要一次性筷子,你卻非要向他推銷耐用的塑料消毒筷子,你就是在做本末倒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政府和民眾覺得一次性筷子不環保,你要做得只是將其換成淀粉原料;過去酒水行業曾經流行過買場的壟斷營銷模式,也有人美其名曰是盤中盤模式,但是,很多白酒企業花了20萬買斷了一個大酒店的專供權,卻只派出一個、兩個促銷員;在廣告投放上,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就更多了,有的花了300萬請了個著名影星作為形象代言人,而沒有預留更多的錢去做廣告宣傳,只是在包裝上用了一下明星臉;有的企業為了打造品牌準備投放一千萬的戶外廣告,卻只花了3萬元請個業余設計師做畫面設計。這也就那怪,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大企業被廣告燒死了,沒有效果,肯定是投放廣告越多,成本越高,虧損越大,甚至,很多廣告還起了反效果。
一個企業的銷售額下降,市場占有率下跌,其原因不是推銷人員的努力不夠,而有必要把營銷戰略的一些條件都考慮到產品中去。要解決銷售問題,還是應該首先解決產品問題,做到產品計劃先行,這個計劃,其實就是營銷戰略。例如日本的朝日啤酒公司,其市場占有率連年下跌,在1985年跌到了9.6%,為扭轉下跌不止的局面,1985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消費者口味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研究開發了新產品。這種新產品投放市場的當年,銷售額猛增,市場占有率止跌回升,到1989年就上升到了25%,排名行業第二。
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的案例——比如下面這三家知名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他們的老師是誰,它們復制了誰的商業模式,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市場不是等來的而是被創造的。而且,拿來主義也是創新,模仿可以變為創造,IBM就曾被德魯克先生稱為“最出色的創造性模仿者”。當然,不管模仿還是創造,都需要你有一雙深刻洞察人性的眼睛,具備準確把握時機、深刻領悟市場的能力。
馬云成立阿里巴巴的動機源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想到的是如何為他人作嫁衣,如何為中小企業服務。最近接受美國記者采訪,馬云說他并不懂技術,用網絡只是收發郵件而已。但馬云卻懂得如何建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如何讓客戶贏利。大道至簡,也許,這就是阿里巴巴的成功邏輯。因此,不必把營銷戰略看得深奧玄妙,只要在實踐中多思多想,就會有思有想,行動就有保障。正像張瑞敏所言:“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
今天,我們一提到巨人,就想起了網游,一提到阿里巴巴,就想到了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戰略平臺,一提到格力就想到空調,一提到麥當勞就想到餐飲,一提到比亞迪就想到節能轎車,一提到聯想就想到電腦,一提到萬科就想到地產,一提到騰訊就想到QQ,一提到華為就想到通訊設備,一提到波司登就想到羽絨服。等等不一而足的企業符號與其所在的市場形成了緊密的關聯,甚至成為它所在行業的標志和代名詞,他們在消費市場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就是企業進行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的結果和例證。筆者認為,縱觀各種營銷戰略理論,無不是從這三者出發來考慮企業的戰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營銷戰略,即以資源為本的營銷戰略、以競爭為本的營銷戰略和以顧客為本的營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