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于雞、鵝、鴨、火雞、野禽。成蟲乳白色,體長1毫米,幼蟲很小,長約0.4毫米,肉眼難見到,飽食后呈橘黃色,分頭、胸中和腹部,有3對足,背板上有5根剛毛。成蟲生活在潮濕的雜草叢生處,吸食植物汁液土壤中有機物為生,不侵擾禽體,只有幼蟲寄生于禽體皮膚上。雌蟲受精產卵于泥土上,約經2周孵出幼蟲。幼蟲遇成禽便爬到腿腹面和股皺襞的內側,遇幼禽則寄生于腿腹側、胸側、翅內側、頭、頸、背和股皺襞內側等處刺吸體液和血液,禽體上寄生約5周。幼蟲飽食后落地,數日發育,經稚蟲變成蟲。
幼蟲用口器刺禽皮膚,引起損傷,形成膿腫,變成結節狀潰瘍,如同雞痘的痘痂病灶,稱為“禽螨痘”,瘍面形成黑結結痂而脫落;有的痘疹病灶,周圍隆起,中央凹陷呈痘臍形,中央可見小紅點,即恙蟲幼蟲,禽腹部和翼下布滿此種痘疹s病灶。病禽不斷受到刺激,引起疼痛、奇癢和不安,羽毛脫落。病禽貧血,垂頭,不食,生長停滯,逐漸消瘦,以至死亡。
預防在于減少感染機會,做好環境衛生,保持干凈和干燥,禽舍用具和場所要清洗和消毒。發現病禽及時治療。用0.005%溴氰菊酯噴灑禽體或進行砂浴;用0.1%樂殺螨液、70%的酒精、2~5%碘酊或5%硫磺軟膏涂擦患部,1周后重復1次;10%克療林液藥浴;用0.25%敵敵畏乳劑、0.5%敵百蟲液、0.03%蠅毒磷水乳劑或0.3%殺滅菊酯等噴灑或涂刷棲架、墻壁等處;用依佛菌素按0.2%毫克/千克體重,1次皮下注射;皮膚傷口用20%硫磺軟膏涂敷;有膿腫用5%石炭酸液涂擦,再用碘酊涂抹。污染的墊草可燒毀,用具用沸水燙,再陽光下暴曬,以殺滅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