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營養以及食物有不同的偏好,那不同的豬有沒有這方面的差異?"近年不少動物營養專家在研究豬群營養中借鑒了人的動物營養需要,乳豬"奶粉"的發明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各地人種在飲食上、營養上都有不同的需求,白種人肉食量更大,黃種人則谷物和素食占比較大。即使同為中國人,各地人群在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于是業界有人提出,豬種也有不少的品系,美系、丹系、加系、英系、法系等等,其營養要求在飼料配方上要不要體現出來?
正方:營養需求確有差異
加大集團養豬事業部總經理汪福生有多年的豬場一線經驗,他認為,豬攝入的營養需要滿足三大板塊的要求,首先是滿足免疫系統、之后是生長,繁殖性能。通過比較,飼養不同品系的豬群,可發現不同品系的豬群在營養上的需求確有差異。以美系、丹系為例,兩者就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育種方向。眾所周知,美系豬生長速度快、四肢粗壯體型高大美觀、瘦肉率高、耐粗飼,在飼料配方上更多地是考慮如何滿足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因此,飼料配方中鈣的含量相對較高。而丹系主要傾向于母豬繁殖性能以及肉的品質,在飼料配方中需要傾向于滿足繁殖營養,因此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會相應提高。
在汪福生看來,相對本地土豬及所謂的"內三元"而言,美系豬的營養需求要高很多。如果不能提供相應的營養需求,其優勢基因根本表達不出來,甚至會頻繁出現疾病,導致生長速度可能會遜于本地土豬。
對丹系豬而言,由于其較高額的產仔數,需要付出的大量的奶水。以每頭母豬帶12頭,每年出生2.2胎計算,按體重比例換算,一頭丹系母豬的產奶量超過奶牛。因此,這種高產奶量需要相應的與產奶有關的高蛋白、高能量飼料供給,如果沒有合理、均衡的營養支持,則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優秀繁殖基因無法表達;第二,母豬動用自身營養儲備,導致生產胎次減少,使用壽命減少,最終導致其過早淘汰。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吳德則通過多年的對比實驗得出更詳細的結論,從大的方面來看,由于不需要快速的生長,丹系種豬需要的能量和蛋白比例并沒有美系豬要求的高。同時,丹系種豬由于骨骼較小,對鈣、磷、等與骨骼發育相關的營養因子的要求總體上不如美系豬多。一般美系豬要求飼料中含鈣0.85%以上,鈣磷比0.45以上。但值得一提的是,丹系種豬對鈣、磷等營養因子的品質要求較高,因此在其飼料中使用一些高檔的輕質鈣、磷原料對其生長和繁殖效果更好。
此外,在微量元素的需求上,丹系種豬對鋅、鐵,之類的元素要求較高,而美系種豬對錳的要求較高。維生素方面,丹系種豬更需要與繁殖密切相關的VA、VE等元素,而美系種豬則更依賴于生物素和VD3。
另外,已經形成共識的是,由于丹麥的飼料配方是小麥、燕麥型,丹系種豬營養上需要更高的粗纖維,吳德通過對比實驗指出,丹系種豬一般需要3.8%-4.2%的粗纖維含量,而美系種豬一般要求在3%以下,超過4%的粗纖維含量會對美系豬的背膘厚度等指標產生明顯的影響。
安佑(中國)動物營養研發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總監李洪波認為,養豬業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從飼養豬的品種上可以做這樣劃分:土豬-三元雜-配套系。而到配套系的階段,不同配套系的營養需求是明顯不同的。
也是正因為存在這種差異,未來的飼料發展以及配方的設計更傾向于點對點式,即根據不同豬場的實際品系特點以及管理水平,為其設計符合該養殖場特色的飼料將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做法。
反方:并無實質性的差異
奧特奇生物制品(中國)有限公司敖志剛博士在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的育種方向都是人為來控制和選擇的,因此對營養的需求雖然有細微的差異,但并非本質上的。他這樣形象的比喻,"并不是說白種人生下來就一定要吃肉,若他生長在中國,一樣能長得和在國外長大沒有區別"。
在廣州博善生物飼料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潘軍看來,先天方面,豬群對營養的需求并無差異。不同的只是各類原料的選擇和搭配,以及豬群各個階段中不同設計的營養指標。
另外,有專家認為,雖然不同原產地的糧食主要組成有很大的區別,但實際上由于豬使用時間及實際的飼養時間較短,"他們并沒有機會,形成對食物的某種可延續記憶"。因此不同品系的豬在飲食習慣上也無差異。
圍觀:溫飽階段免談"點菜"
雖然以上兩種觀點存在沖突,但在不少專家看來,豬的不同營養需求,可能是未來養豬的一個研究的方向。而目前,國內的飼料營養甚至連豬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真正解決。敖志剛就形象的說,"目前的營養連保證豬可以走路都還做不好,更別說讓豬跑了"。他認為,目前的營養水平還遠遠不能發揮豬群真正的遺傳潛力和基因優勢。
目前國內的飼料能量不足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另外,不少配方師在設計飼料配方的時候,僅僅考慮飼料原料的營養含量,忽視了這些原料進入豬體后的利用率。
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飼養環境惡劣,豬病多而復雜,目前不少飼料的營養都被消耗在豬群的免疫系統上面,對其實際的生產、繁育、生長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