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的病原是鴨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該病毒屬于皰疹病毒屬(Herpesvirus),有囊膜,衣殼結構不清楚。核酸類型為雙股DNA,立體對稱型,核酸分子量為51—84×106,病毒除DNA外,尚含有一種必要的脂類,對乙醚和氯仿敏感。病毒在核內增殖,病毒子呈球形,直徑為80—120納米。鴨瘟病毒可以通過斐氏濾器的N號濾燭和0.22微米孔徑的微孔濾膜,不能通過0.1微米孔徑的濾膜和蔡氏E·K濾板。但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處理后,就可通過蔡氏E·K濾板。
病毒存在于病鴨各器官組織、口腔分泌物和糞中。以肝、脾、腦、泄殖腔等組織含毒量最高,血、肺、肌肉含毒量較低,腎臟含毒量更低。在不同病期,病毒在體內的分布和含毒量有所不同。隨著病的發展,病毒的分布逐漸擴大,各臟器含毒 量也隨著提高。從病鴨體溫升高24小時開始,在食道和泄殖腔就有相當高的含毒量。鴨瘟病毒可以在8—14日齡的鴨胚中生長繁殖和繼代通過。初次從組織病料中分離,最好采取絨毛尿囊膜接種,雖然絨毛尿囊腔接種也可以,但前法的適應性較好些。以后繼代用尿囊腔接種比較方便。一部分鴨胚會在接種后3—6天期間死亡,另一部分則不死。繼代下去,死亡比例會增高。剖檢鴨胚,可見絨毛尿囊水腫增厚,胚胎體表輕度充血和小點狀出血,肝臟有特征性的灰白色和灰黃色針頭大壞死點,后者是判定鴨瘟病毒存在的一個重要指標。鴨胚的尿囊液、羊囊液、尿囊膜、羊囊膜和胚體均含有大量病毒,可留取胚液或有特征性壞死點的肝臟作種毒。初次分離病毒,不易適應于雞胚,但經用鴨胚分離并通過6代以上,即可適應在8—13日齡的雞胚中生長繁殖,才能繼代下去。雞胚的接種方法,最先應采取絨毛尿囊膜接種,這樣病毒會較適應,才會有明顯的病變產生,經幾次繼代后;可適應尿囊腔接種。病毒適應生長后,雞胚的死亡情況與病變和鴨胚所見相同。
鴨瘟病毒可以在鴨胚成纖維細胞或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中生長繁殖和繼代,并能在接種后2—6天引起細胞產生病變,形成核內包涵體和細胞培養空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