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也關系到養鴨成敗,只要熟悉了雛鴨的特點,加強飼養管理,就能育好雛鴨。
1、首先要做到“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后開食”。種雛鴨到場后,要讓鴨及早飲水,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及抗生素等藥物,連用3-5天,有助于增強雛鴨抵抗力。飲水15-30 分鐘即可開食,開食時采用小鴨料,小鴨料粒度應以適合雛鴨采食為宜。開食后任何時間都不可斷水。
2、其次要做好保溫工作。雛鴨出雛后絨毛稀少,皮下脂肪很薄,保溫能力較差,抵御外界寒冷能力弱,育雛室在一周齡內應保持30-35 ℃范圍內,第二周齡內保持25-30 ℃范圍內,第三周后慢慢降溫到采用自然溫度。
3、要趕堆分群。由于雛鴨合群性強,即使育雛溫度適宜,雛鴨休息時常常打堆而眠。若育雛溫度偏低,打堆就更為嚴重,容易壓死、壓傷雛鴨。因此必須經常觀察雛鴨的情況,發現有打堆現象,立即要將其趕開,并適當分群及提高育雛室的溫度,以減少雛鴨的死亡,提高成活率。
4、保持合理的密度。鴨群的活動空間盡量放松,育雛期每只鴨所需面積比身體面積大3-5倍為宜,地面平養適宜的密度為:1周齡20-25 只/平方米,2周齡10-15只/平方米,3周齡6-10只/平方米,4周齡4-6只/平方米。若場地較寬,可再降低密度。密度過大,鴨群擁擠,不利于飲水和采食,生長發育受到影響,也易造成疾病的傳播,并易引起鴨群躁動,出現啄毛,休息不好,生長緩慢,群體不整齊,鴨體污穢,死亡率增加。鴨群的密度隨日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可視季節變化(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密度應小些)及雛鴨生長情況和環境衛生狀況調整。
5、育雛期的飼養標準。在0-28天齡的飼喂標準見附表1,在實際飼養中,應在表1數據的基礎上增加10%-15%的喂料量,否則很難達到體重標準。而我們一般采取0-28天自由采食的方式,到5周齡后才控制采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