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又稱鴨病毒性腸炎)是由鴨瘟皰疹病毒引起鴨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接觸性傳染病。以高熱,血管損傷致使組織、體腔出血,消化道黏膜的疹性損害,淋巴器官病變和實質器官退行性變化為特征。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自然條件下,家鴨潛伏期一般為3~7天。體溫升高43℃以上,并稽留至中后期。口渴,沉郁,腿麻痹無力,兩翅下垂,強行驅趕時以翅撲地前行。流淚,眼瞼水腫甚至粘連,部分病鴨頭頸部水腫,故有“腫頭瘟”或“大頭瘟”之稱。下痢,糞便腥臭,呈草綠色。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腫、外翻,上覆有綠色假膜,剝離后留下潰瘍灶,公鴨有時可見陰莖脫垂。剖檢可見敗血性病變,表現有全身皮膚、黏膜和漿膜出血,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實質器官嚴重變性,消化道黏膜出血、炎癥和壞死,尤以咽喉部、食道、盲腸、直腸和泄殖腔的假膜最為特征。頭頸部水腫的病鴨,切開頭頸皮膚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咽喉部、食道黏膜覆有淡黃色或黃綠色假膜。泄殖腔黏膜病變與食道病變相似,表現為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腫壞死,壞死都呈灰綠色或綠色,并有類似角質層的較硬的痂狀物質。法氏囊粘膜充血,有針尖大黃色壞死點,囊壁變薄,內充滿白色凝固的滲出物。腸道環帶狀出血,呈深紅色或深棕色,多見于小腸、空腸、腺胃與食道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