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看到豬發熱,馬上用降體溫的藥物
有相當多的養殖戶,一看到豬有一點發熱,馬上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雙氯芬酸鈉、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甚至使用強度較大的氯丙嗪。這樣一來,頭一兩天往往一針見效,早上打針,中午即吃料,藥效過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熱藥才又吃。但過兩天后,再怎么打退熱藥、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針,就出現了所謂的“低溫癥”,請來專家會診后,還是回天乏術,損失慘重。
實際上,發熱是機體在疾病壓力下一種病理性保護反應,是機體動員防御力量對抗病原入侵的一種方式。在體溫不太高時,我們不要急于使用降體溫的藥物。當確診后,可針對病原選用敏感抗菌藥物,這樣可以起到迅速緩解病情,標本兼治的目的。
誤區二:看到豬腹瀉,立即使用止瀉藥物
某些豬場技術人員和獸醫人員,一發現豬只腹瀉,便想方設法盡快止瀉。一些獸藥廠家也為了迎合這部分客戶的需要,在治療腸道疾病的藥物制劑中加入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如阿托品、地芬諾酯等。一針下去,痢止住了,但豬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發抖,于是繼續打針,結果病沒有好轉,卻發現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出現腹部鼓脹,并出現腸毒血癥的表現。
這是由于腸道中病原微生物并未控制住,加之腸道細菌毒素、腸道壞死脫落組織、腸道腐敗發酵產物不能排出,同時,這些腸道有害物質在腸道停留,又加重腐敗異常發酵過程,從而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導致腸道脹氣和腸毒血癥,反而加重病情而導致豬只死亡。
其實,腹瀉也是動物應付腸道感染及其他腸道應急因子的刺激,而做出的適應性應急應答反應。對于腹瀉治療的總體原則是“宜疏通,忌澀堵;補水、補鹽、抗感染”。也就是說,對于輕度的腹瀉,以緩瀉、清理胃腸、抗菌消炎為主,不要使用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對于較嚴重的腹瀉,考慮使用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但重點放在補液、補充電解質、糾正酸中毒、及時使用對腸道病原體敏感的抗菌藥物。
誤區三:看到豬咳嗽,即刻使用止咳藥物
對于咳嗽,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原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的,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藍耳病(PRRS)等,有細菌性的,如支原體肺炎、傳染性胸膜肺炎等,有寄生蟲性的,如肺絲蟲、蛔蟲等,還有物理化學環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單純使用止咳藥物,看起來也是一針見效,用藥后即不見咳嗽,但不久即發現黏膜發紺,四肢末梢發紫,呼吸困難,對于病情無異于火上澆油,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咳嗽也是機體的一種病理性保護反應,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時,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這些分泌物隨著支氣管黏膜纖毛不斷向氣管、喉頭方向擺動,到喉頭部位時,喉頭黏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動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產物和細菌、病毒、塵埃顆粒等對機體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就咳嗽本身來說,對機體是有利的。對待咳嗽正確的治療態度應該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環境條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時并進,單純止咳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