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斷喙要準確。合理斷喙對于避免互啄,減少飼料浪費和提高均勻度具有重要意義。首次斷喙在4—10日齡,第二次斷喙在10周齡以內完成,否則會延遲性成熟。斷喙前后3天日糧或飲水中添加VC、VK緩解應激和出血。斷喙的手法要準確,用手輕按壓雞的咽喉,使其舌縮回,避免燙傷,使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斷喙器刀片要鋒利,刀片與雞喙接觸2—3秒,時間短則止血效果不好,且斷喙點燒烙不夠,有再生的可能,時間長則喙變得敏感,而長得奇形怪狀。
2、密度要恰當。飼養密度和雞群大小有直接的關系。恰當的密度可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減少應激防止發生啄癖。密度大的雞群活動受到限制,生長發育受阻,導致均勻度下降;密度小則房舍利用率低。每群雞以300—500只為宜。飼養密度:1—2周齡18—25只/米2;3—6周齡公雞5—6只/米2,母雞8—10只/米2;3—6周齡公雞5—6只/米2,母雞8—10只/米2;7—16周齡7—8只/米2;16周齡后5只/米2為宜。
3、防疫要合理。經常打掃雞舍及周圍環境,及時清糞。
4、飼養要限制。具體做法是將限時、限質、限量三種方法結合進行,4—12周齡每日限飼,即每天喂給定量的飼料。12—15周齡采取1/2限飼,即三天料量兩天喂給后,停料一天。16—18周齡用2/5限法,即每周的料量分成5天喂給,中間于星期2、5停料兩天。在每一飼養周末隨機抽10%雞只進行個體稱重,分別計算出公母雞的平均體重,并與推薦標準體重對照,如平均體重與推薦標準體重不符,則適當調整喂料的數量。實際體重超過標準時,下周維持上一周給料量,體重低于標準時,每低1%,每只雞每日增加3—5克料量。
5、環境要適宜。雞舍溫度以23—24℃為宜,濕度50%—55%,防止高溫高濕、低溫高濕出現;重視通風、控制光照,把握光照時宜短不宜長、強度宜弱不宜強的原則,防止性早熟;保持墊料清潔干燥,給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有利于均勻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