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蛋雞群在開產初期的一段時間內, 常有部分雞發生一種以癱瘓為主要特征的病癥。俗稱“初產母雞癱瘓癥”。
1 發病特點及癥狀
本病主要發生于蛋雞初產期, 開始雞群中每日或隔日早晨有1~2 只雞癱瘓或死于籠內, 而白天雞群神態、飲食均無異常。隨著產蛋率升高, 一段時間內病雞增多, 而后又減少, 當產蛋率為60%左右時發病逐漸停止。由于發病雞均為開產雞, 造成產蛋率上升緩慢, 若伴有不良應激因素或合并繼發感染可延長病程, 同時發病率增高。本病在臨床上與籠養蛋雞疲勞癥類似, 但不見骨質疏松癥狀(骨變形、易骨折等)。病雞爪子彎曲, 兩腿發軟, 常呈側臥姿勢, 兩腿或單腿后伸, 拉黃白色或黃綠色糊狀稀糞。當環境溫度超過29℃ 時, 出現零星死亡, 溫度越高, 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
2 發病原因
2.1 飼料中鈣不足或鈣磷失調飼料中缺鈣或磷含量過高均會使鈣磷比例失調, 而影響鈣在骨骼中的沉積和蛋殼的形成。致使裂紋蛋、薄
殼蛋、軟殼蛋顯著增多, 產蛋量下降,病雞不能站立, 側臥于籠底, 以附骨支撐, 甚至癱瘓。發病后期病雞極度消瘦、嗦囊空虛、停止產蛋、關節變形、骨折、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2.2 飼料中維生素D 缺乏和光照不足
飼料中維生素D 含量和每日光照的時間直接影響到家禽對鈣、磷的吸收狀態, 光照時間不足則導致維生素D3的缺乏, 腸道對鈣、磷的吸收減少,血液中鈣、磷的濃度降低。鈣、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積, 使成骨作用發生障礙, 造成骨鹽的再溶解而發生雞的癱瘓癥。
2.3 胃腸道疾病
蛋雞發生沙門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痢疾桿菌病等胃腸道疾病后,導致消化不良, 胃腸粘膜發生漿液性炎、卡他性炎, 甚至出血性炎, 胃腸蠕動加快, 腸壁的吸收能力降低, 未經充分消化的食靡隨糞便排出體外,造成雞對鈣、磷、維生素D 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不足, 不能滿足雞生命活動的需要, 因此就動用儲備, 使貯存在骨骼中的骨鹽溶解過度, 骨組織被未鈣化的骨樣組織所代替, 骨骼的強度下降, 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降低, 形成骨骼疏松癥, 嚴重的則發生癱瘓。
2.4 其他
以上原因均可引起雞的癱瘓, 但根據觀察, 在顯然不存在上述病因的前提下, 仍有該病癥發生。更為明顯的事實是在有運動場的雞場或飼養密度很低的雞群無該病發生。故認為本病癥的發生與在育成期缺乏足夠的運動也有很大關系, 因而在開產時部分雞顯得產蛋無力, 或者是因部分雞體質弱, 不能適應初產這一強烈的應激。當雞產下第一枚蛋就猶如過了一道難關, 以后再產就容易得多。臨床觀察也證明往往是在產第一枚蛋或產較大的蛋時才發生癱瘓。
3 防治措施
(1) 不同產蛋率的雞對鈣、磷的需要量是不一樣的, 應及時給予調整,防止比例失調導致癱瘓癥的發生。一般0~8 周齡的雛雞飼料中的鈣含量為0.9%、磷含量為0.7%; 育成期雞飼料中鈣含量為0.6%, 磷含量為0.4%; 產蛋雞飼料中鈣含量應達到3.2~3.5% ,磷含量應為0.45~0.55%為宜, 產蛋雞飼料中的鈣、磷含量的增加應隨著產蛋率的增加而適時調整。
(2) 蛋雞的每日光照時間應在12~18 小時, 一般雛雞期間和育成期間可采用自然光照, 16~18 周齡時開始補充光照, 逐漸增加至產蛋高峰期, 每日光照16 小時。產蛋后期每日光照可達到18 小時, 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D3。
(3) 當發現雞群腹瀉、拉稀癥狀后應及時診治,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 等就能有效預防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