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改善豬場飼養管理,防治上應堅持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盡量減少損失。
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流行著一種嚴重影響斷乳豬生長發育、且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此病可引起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臨床表現以多系統進行性功能衰竭為特征。癥狀包括斷奶豬進行性消瘦、生長緩慢、被毛粗亂、精神沉郁、擁擠在一起、食欲減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過勞式呼吸)、皮膚蒼白或黃疸等,有時表現為腹瀉、咳嗽和子豬先天性震顫等癥狀,被稱為斷乳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該病多發生于4周齡-16周齡的豬,以8周齡-12周齡最為常見,較少感染乳豬。PMW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高致死率的疾病,受感染的豬群發病率約為2%-50%,病死率達到0%-100%。存活的病豬發育明顯受阻,變成僵豬。
豬群發病后,病豬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防治上應堅持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盡量減少損失。感染的病豬可采用抗生素治療,結合良好的飼養管理,控制并發疾病。
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是決定豬呼吸道病發病率的主要因素。
發病期間,將五號病疫苗推遲至65日齡甚至70日齡后注射,但必須使母豬處于高免狀態,在母豬產前4周時做好各類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開始按計劃完成豬口蹄疫、豬偽狂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豬處于較高的免疫狀態。減少子豬產生應激而誘發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盡量減少在保育期間注射各種疫苗。
將保育飼料調成含一定水分的濕料喂豬,可相對降低發病率。
降低飼養密度,比只用藥物預防更為有效。
建議保育舍讓每頭子豬有0.4平方米的生活空間,生長豬有0.7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間,每欄豬的數量最好在10頭-12頭,可相對降低豬群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當飼養密度過高時,可賣掉一些子豬,能有效地提高飼料轉換率和生長速度,比僅用藥物控制呼吸道病更有效。盡量使每天早晚的溫差不要太大,斷奶后兩周內子豬環境溫度應為28℃~30℃,不合適的溫度對豬呼吸道病影響較大。
加強豬舍通風對流,提高舍內空氣質量,保育舍豬欄之間的分隔采用封閉不透風的隔欄,限制子豬直接接觸。
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天內注射各種疫苗和子豬閹割工作。
從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均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盡量縮小斷奶日齡差異,避免把日齡相差太大的豬只混群飼養,在每批豬出欄后豬舍必須經嚴格沖洗消毒,空置幾天后才能轉入新的豬群,能對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病毒對普通消毒劑不敏感,特別是豬圓環病毒,一般消毒劑對它不起作用,消毒時應選擇廣譜的新型消毒劑。進入分娩舍前母豬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潔消毒,可使用英國Antec國際公司生產的Virkon或廣東騰駿動物藥業公司生產的“威”牌復合醛,按1∶1000倍稀釋對豬舍進行沖洗消毒。
保持豬群合理、均衡的營養水平。經常檢查或檢測飼料質量,對霉菌毒素污染嚴重的飼料必須廢棄,避免因小失大,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越多,呼吸道病的發病率越高;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使豬群生活在一個舒適、安靜、干燥、衛生、潔凈的環境。
子豬應盡量減少寄養,防止疫病交叉感染,如果確實需要寄養,必須在母豬分娩后24小時之內完成,并在10日齡以前完成子豬閹割工作,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天內注射各種疫苗,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