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偽結核病是由偽結核棒狀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其特征為局部淋巴結發生干酪樣壞死有時在肺、肝、脾和子宮角等處發生大小不等的結節,內含淡黃綠色干酪樣物質。
【病原】
偽結核棒狀桿菌為不規則、無芽胞革蘭氏陽性桿菌,分類上屬棒狀桿菌屬。具有多形性,呈球狀、桿狀,偶見絲狀;在膿汁中多形性更明顯,在新鮮膿汁中桿狀占優勢,而在陳舊膿汁中則以球狀占優勢。在培養物中則呈較一致的球桿狀,排列多成叢狀,無鞭毛和莢膜,美藍染色著色不勻,非抗酸性。本菌對干燥有抵抗力,在自然環境中能存活很長時間,對熱及多種消毒劑敏感。
【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 偽結核棒狀桿菌存在于土壤、肥料、腸道內和皮膚上,經創傷感染。
臨床癥狀 該病在羔羊中少見,隨羊齡增長,發病增多。感染初期,局部發生炎癥,后波及鄰近淋巴結,淋巴結慢慢增大和化膿,膿初稀,漸變為牙膏樣或干酷樣。病羊一般沒有明顯癥狀,暑宰時才被發現。如體內淋巴結和內臟受波及時,則病羊逐漸消瘦、衰弱,呼吸加快,時有咳嗽,最后陷于惡病質而死亡。該病在頭部和頸部淋巴結發生較多,肩前、股前和乳房等淋巴結次之。
病理變化 剖檢見尸體消瘦,被毛粗亂、干燥,體表淋巴結腫大,內含干酪樣壞死物;在肺、肝、肝、脾、腎和子宮角等處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膿腫。
實驗診斷 對動物特征性公膿病灶(無臭味、牙膏樣膿汁)涂片染色鏡檢。如為革蘭陽性,抗酸染色陰性,呈多形性形態學特征,可初步疑為偽結核棒狀桿菌。進一步用血瓊脂平板分離培養,并加以鑒定。本菌菌落微溶血,易于推動;不液化凝固血清,石蕊牛乳無變化,接觸酶陽性。據此,可與化膿棒狀桿菌相區別。血清學試驗,如抗溶血抑制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試驗,也可用來診斷本菌所致疾病。
【防治措施】
偽結核棒狀桿菌對青霉素高度敏感,但因膿腫有厚包囊,療效不好。據報道,早期用0.5%黃色素升靜脈注射有效,如與青霉素并用,可提高療效。對膿腫按一般外科常規連同包膜一并摘除。平時預防須做好皮膚和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皮膚破傷應注意及時處理,發現病畜應及時隔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