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飼養周期短,勞動效率高
在國內,肉用仔雞從雛雞出殼,飼養至8周齡即可達到上市標準體重,而售出后,經2周打掃、清洗、消毒,又可進雞。這樣10周就可飼養一批肉雞,一年可以飼養5批。如果一幢雞舍2個飼養員,一次能養1萬只肉雞,則一年能生產近5萬只。如果房舍充裕,能周轉還可多養,具體飼養期、停養期與飼養批數的關系。
2、早期生長速度快
肉用仔雞公母混合飼養,在正常的生長條件下,早期生長十分迅速。一般2周齡體重可達0.35千克、4周齡1.00千克、6周齡1.80千克、7~8周齡達到2.0~2.50千克,大約是出殼重的50倍。世界最高記錄是56天為2880克,大群測試世界記錄56天為2760克。
3、飼養密度大,設備利用率高與蛋雞相比,肉用仔雞喜安靜,不活潑好動,除了吃食飲水外,很少斗毆跳躍,特別是飼養后期由于體重迅速增大,活動量大減。雖然密度隨著雞只日齡的增加而增大。只要有適當的通風換氣條件,就可加大飼養密度。一般厚墊料平養,每平方米可養13只左右,比同等體重同樣飼養方式的蛋雞密度約增加1倍。
3、飼料轉化率高
在肉用禽中,肉用仔雞的飼料轉化率最高,一般肉牛為5∶1,肉豬3∶1,而目前許多國家仔雞已達2:1的高水平,更高者達1.72:1。另外,依靠肉仔雞早期生產速度快的特點,縮短其飼養期,在7周齡上市,可進一步提高飼料轉化率,經濟效益也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