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文同大家分享育肥豬飼養管理的綜合技術措施,供大家參考學習,詳情如下。
1 采用適宜的肥育方法 飼養瘦肉型肥育豬應采用“一條龍”肥育方法。采用這種肥育方法,就是在整個肥育期,按體重分成兩個階段,即前期30~60千克,后期60~90千克或以上;或者分成三個階段,即前期20~35千克,中期35~60千克,后期60~90千克以上。根據肥育豬不同階段生長發育對營養需要的特點,采用不同營養水平和飼喂技術。一般是從肥育開始到結束,始終采用較高的營養水平,但在肥育后期,采用適當限制喂量或降低飼糧能量水平的方法,以防止脂肪沉積過多,提高胴體瘦肉率。“一條龍”肥育方法,日增重快,肥育期短,一般出生后155~180天體重即可達90千克左右,因而出欄率高,經濟效益好。
2 合理安排去勢、防疫和驅蟲 肥育豬的去勢、防疫和驅蟲是飼養過程中的三項基本技術措施,但對肥育豬來說,這是強烈刺激,不能同時進行,在時間上應恰當分開。
2.1 去勢 如果不去勢,屠宰后有性激素的難聞氣味,尤其是公豬,膻氣味更加強烈,所以肥育開始前都需要去勢。去勢時間一般安排在20~30日齡左右,體重約5~7千克。此時仔豬已能正常地吃料,體重小,手術較易進行。
2.2 防疫 肥育豬使用疫(菌)苗預防接種的免疫程序,目前尚無統一規程。通常采用20~55~70免疫程序,即仔豬出生后20日齡注射豬瘟疫苗,55日齡重復注射豬瘟疫苗及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菌苗,70日齡重復注射仔豬副傷寒菌苗,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2.3 驅蟲 肥育豬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肺絲蟲、姜片蟲、疥螨和虱子等體內外寄生蟲。通常在70日齡進行第1次驅蟲,必要時在130日齡左右再進行一次驅蟲。
3 適宜的豬群規模和飼養密度 肥育豬圈養密度影響豬增重速度和飼料轉化率。豬群的頭數太多,或每頭豬占的面積太小,都會增加豬的咬斗次數,減少臥睡時間和采食量。尤其是夏季,圈養密度過大,使豬舍內濕度增高,對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都有不良影響,也容易使豬發病。一般限制飼喂以每群10~15頭為宜,最多不超過30頭。若在自由采食條件下,每群可增多到50頭。肥育豬飼養密度的大小根據體重和豬舍的地面結構確定。通常隨肥育豬體重增大,每欄飼養的頭數減少,每頭豬占的面積相應增大。對于有小運動場結構的豬舍,每頭豬的運動場最小的占地面積可與內圈相同;或者體重35千克,每頭所需小運動場面積為0.20~0.30平方米;體重75千克,每頭需0.25~0.35平方米;體重100千克,每頭需0.30~0.40平方米。但在我國南方地區,夏季因氣溫較高,濕度較大,應適當降低飼養密度,才能使豬生長發育正常。大群飼養肥育豬,在豬圈內要設活動板或活動柵欄,可根據豬的個體大小調節豬圈面積大小。同時將生長發育差的豬,及時調到另外圈內集中加強飼養。
4 合理調制飼料 配制肥育豬配(混)合飼料的幾種主要原料,如大麥、玉米、豆粕、麩皮和米糠等,一般宜生喂,生喂營養價值高,煮熟后營養價值約降低10%。但大豆、豆餅因含有抗胰蛋白酶抑制物質和其他不利物質,需經高溫加熱處理,破壞其中影響消化的不利物質,才能提高豆餅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率。
5 適宜的飼喂次數 在相同營養和飼養管理條件下,不同日喂次數,肥育豬的日增重沒有顯著差異;每增重1千克,飼料消耗也無顯著差異。我國飼養肥育豬普遍日喂3次,現在有不少的.豬場和農戶采用日喂2次是比較適宜的。每日喂2次的時間安排,是清晨和傍晚各喂1次,因傍晚和清晨豬的食欲較好,可多采食飼料,有利增重。
6 飼喂方式和每日喂量 肥育豬的飼喂方式,一般分為自由采食和限量飼喂兩種。肥育豬自由采食,日增重較高,胴體脂肪沉積較多,每增重1千克消耗飼料亦較多。限量飼喂,則日增重較低,胴體肪沉積較少,瘦肉率較高,每增重1千克消耗飼料較少。養豬生產實踐中,若為了追求日增重高,則采用自由采食;若是追求胴體瘦肉率高,可采用前期(體重50~60千克前)自由采食與后期(體重50~60千克后)限量飼喂相結合的飼喂方式。在采用限量群飼時,要有充足的料槽位。但在自由采食飼喂方式下,并不能使所有豬同時采食,料槽位可適當減少些。
7 供給充足而潔凈的飲水 肥育豬的飲水量與體重、環境溫、濕度、飼糧組成和采食量相關。一般在冬季,其飲水量應為風干飼料量的2~3倍,或體重的10%左右;春秋季節,為采食風干飼料量的4倍,或體重的16%;夏季為風干飼料量的5倍,或體重的23%。飲水設備以自動飲水器較好,或在圈內單獨設一水槽,經常保持充足而清潔的飲水,讓豬自由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