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飼養密度太大
由于受資金、場地、設備等因素的限制,或者飼養者片面追求飼養規模,養殖戶育雛、育成的密度普遍偏高,第一周的育雛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0只,而實際高一倍者比較普遍,甚至高2-3倍。有的戶從進雞到轉群上籠飼養密度不變,早期不能按時分群,6周齡的體尺、體重難以達標,直接影響育雛、育成雞的質量。
在多年的蛋雞生產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飼養密度為限制蛋雞生產性能的首要因素。
2、雞群均勻度
由于育雛的有效空間嚴重不足,早期料桶、飲水器的數量不可能很多。隨著雞齡的不斷增加,雞只體格的發育,在料桶與飲水器不增加的情況下,雞只能分若干次輪換采食、飲水,每只雞采食的數量、質量有所差異,造成雞群均勻度差。
不同的疫病預防和治療辦法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也是造成整棟雞舍均勻度差,最終導致產蛋不見高峰的原因之一。
3、通風不良
育雛早期為了保暖,門窗均封得很嚴,隨著密度的增大,分泌物、排泄物的增多,粉狀料的使用,羽毛、皮屑的脫落,舍內的空氣極為污濁,雛雞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發生流淚、打噴嚏、關節炎等,嚴重影響生長發育雞的質量。
4、開產前體成熟與性成熟不同步
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均勻度低于80%,變異系數在10%以上,平均體重低于標準下限,見蛋日齡相對偏早,產蛋率攀升的時間很長,表現為產蛋高峰上不去,高峰持續時間短,蛋重輕,死亡淘汰率高。
另一種是均勻度低于80%,變異系數在10%以上,平均體重高于標準上限,見蛋日齡偏遲,全期耗料量增加,料蛋比高,經濟效益低下
5、.產蛋高峰期安排不合
蛋雞的產蛋高峰期大約在25-35周齡,產蛋率一般可達90%以上,這一時期蛋雞產蛋生理機能最旺盛,必須有效利用這一寶貴的時期,若在早春育雛,雞群產蛋高峰期就在夏季,由于天氣炎熱,雞采食減少,多數雞場防暑降溫措施不得力,或者雖有一定的措施,但也很難達到雞產蛋時期最適宜的溫度;再者是由于天氣炎熱,舍內需要使用人工降溫或用濕簾降溫,使舍內濕度增加,大腸桿菌適宜生長繁殖,雞群易患大腸桿菌病,從而也容易導致蛋雞產蛋難以達到高峰。
6、產蛋階段光照不穩定或強度不夠
實踐證明,蛋雞每天有14-15小時的光照就能滿足產蛋高峰期的需求,由于考慮到其它影響因素,現在普遍采用16小時的光照制度。補光時一定要按時開關燈,否則就會擾亂蛋雞對光刺激形成的反應。電燈應安裝在離地面1.8-2米的高度,燈與燈之間的距離相等,40瓦燈泡,補充光照只宜逐漸延長,在進入高峰期時,光照要保持相對穩定,強度要適合。
7、不同批次的雞混養
個別養殖場(戶),在同一雞舍裝入不同日齡的雞群,由于不同的飼養管理,不同的疫病的預防和治療辦法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造成整棟雞舍雞產蛋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