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豬只眾多,每頭都要重點關注嗎?那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了,精力資源不允許。哪些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在這個問題我們先探討另外一個問題:豬場的效益從哪里來?有兩個指標:母豬的生產性能、飼料的利用率。我們沒有辦法減少豬的采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擴大繁殖性能和提高飼料轉化率,來分攤母豬的飼料成本和壓縮育肥豬的飼料成本,成本的降低意味著效益的提高。
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所謂的“一大一小”。為什么母豬和小豬需要我們重點關注,重點保護呢?這是由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和在豬群中的地位決定的。
母豬是整個豬場的核心,豬場的生產能力是以每頭母豬提供的年出欄生豬的數量來衡量的。母豬的成本是固定的,提供的出欄生豬數目越多,分攤的母豬成本越少,相對應的豬場的效益也就越好。
如母豬每年用料為1100公斤,提供20頭,每頭分攤55公斤;如出欄18頭,每頭分攤61公斤;每減少一頭多用飼料3公斤,成本增加6元,連帶其他費用,如人工、藥費、設備折舊等等,成本會更高。
而母豬管理不善時會造成弱仔、病仔、疆豬等,還會造成飼養工作量加大,增加人工成本,治療成本增加,飼料利用率降低,管理費用增加等,這些成本的增加是無形的。
讓人遺憾的是我國在這方面整體水平還相對較差,與發達國家的數目還有差距,而且豬場之間也是參差不齊。據統計,國際先進水平是25頭左右,而我國的平均水平是14頭多。個別豬場甚至連10頭都不到。
從生殖理論上講,一頭母豬一次排卵可達到20枚以上,但實際上,一頭母豬只能提供出欄生豬7頭左右,也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卵子變成了最終的產品——肉豬。那么卵子都哪里去了呢?實驗表明,從卵子到形成產攔豬,損失最大的是從配種到產仔階段,占死亡總數的84%,其次是哺乳階段,占死亡總數的12% 。而生長期最長的保育育肥階段只占總數的4%。
出豬少多是因為種豬管理不善,沒有產出足夠多的活仔豬。另一方面是仔豬的成活率較低。仔豬的成活率低是目前我國養豬業存在的另一大難題。
所以說豬場重點抓的就是母豬和仔豬。抓兩頭能控制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對母豬和仔豬的關注將大大獲得更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