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模化養豬的實踐中豬疫病始終是養豬業的嚴重威脅。近年來,柳江縣規模化養豬發展比較快,為了加強豬疫病綜合防治工作, 必須開展本地豬病流行病調查,摸清其發病規律,建立相應的防控對策。因此,筆者2009 年1 月~2010 年12月在臨床實踐中對12家規模化豬場802例豬病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分析了其流行特點,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1 豬場疾病流行特點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高發
筆者對2 年來發病的養殖場所反映的臨床癥狀進行統計, 許多發病養殖場豬發病時都有體溫升高、體表發紅、呼吸異常、繁殖障礙的現象, 有時單一癥狀出現, 有時同時出現。以上的各種特征符合感染性疫病的臨床特征, 說明目前豬場疾病主要以病原感染性疾病為主。其他如營養、環境等因素引發的疾病發生所占比率低,發生率不高。從臨床癥狀看,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⑴發病數量多,且大多體溫升高;⑵體表皮膚發紅,特別是耳朵、兩腿之間皮膚;⑶繁殖障礙性疾病較多;⑷仔豬(15~60 日齡)成活率偏低;⑸消化道疾病癥狀,排干糞或稀便,⑹成年豬一過性發燒、食欲減退,但死亡率不高。
1.2 發病低齡化,母豬流產、仔豬死亡多從發病日齡上看主要集中在2 個階段:一是母豬妊娠階段,胎兒死亡導致流產;二是斷奶階段(20~40 日齡),有的豬場在40 日齡時仔豬成活率在20%以下。目前發病日齡越來越低齡化,當妊娠母豬被病原感染時, 造成菌血癥、毒血癥,病原微生物、毒素通過胎盤屏障到達胎兒體內,直接毒害胎兒導致流產;或者由于高燒、缺氧等間接原因導致流產,而母豬卻沒事。仔豬在斷奶后體內抗體濃度突然下降, 斷奶期容易發病。這說明目前流行的疫病的病毒毒株較弱,對成年豬影響不大,所表現的癥狀是一般性的發燒、采食減少,通常不會引起養殖戶的注意,成年豬死亡率不高。
1.3 多病原混感多, 而單一病原較少
從目前混合感染發生的情況看,那些管理水平低下、引種過程中不進行檢疫的豬場, 容易引入新的病原,從而使飼養場內多病原同時長期存在。對802 例豬病感染情況進行統計, 其中單一感染190 例(占23.9%), 混合感染612 例(占76.1%)。
1.4 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在802 病例中,細菌性疾病主要為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豬丹毒、豬肺疫、沙門氏菌等,前三位分別為21.2%、13.3%、8.7%。在本地區,豬肺疫、豬丹毒、沙門氏菌病等烈性細菌性傳染病通過疫苗免疫和抗生素治療,已基本被控制住。對于管理較好的飼養場,這些病原已經不存在了,有些通過加強防疫管理,堅持自繁自養,不引入新的病原,即使在不進行疫苗免疫的情況下也可以杜絕這類病的發生。但許多條件致病菌、易發生耐藥的菌株(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 容易發病且造成大面積流行。
1.5 病毒性疾病的發病
通過對802 個病例進行問診歸類,根據臨床癥狀開展相應實驗室檢測,對579 次送檢的病死豬進行了豬瘟熒光試驗檢測野毒病原,其中478 次結果為陽性,占發病次數的59.6%。通過臨床癥狀進行排除,對可疑病例進行了藍耳病、豬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病檢測, 發病豬場802 個病例中,發病豬群中檢測到有病毒感染的有704 次,占檢測數量的87.78%。豬瘟仍然是豬場的常發病,繁殖障礙性疾病增多,圓環病毒病等新病由于無有效防控措施有上升趨勢。
1.6 寄生蟲性疾病發病
傳統上的寄生蟲病,如球蟲、蛔蟲、絳蟲感染等,由于有效藥物的應用,通過合理的驅蟲程序,發生次數很少。而弓形體、附紅細胞體等引發的新型疾病,發生次數增多,在802病例中,分別為19.7%和12.5%。由于弓形體、附紅細胞體是多宿主,多種感染途徑,在集體抵抗力下降時可以發病,一般抗生素無效,導致目前大面積流行。所以這2 種疾病應引起養殖場的關注。
2 防控措施
建議豬場自身開展病原學檢測調查,定期監測疫苗免疫抗體水平。制定出本場的具體可行方案,了解豬場的病原種類,掌握豬場的污染情況。有條件的豬場可以開展藍耳病、偽狂犬、圓環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凈化工作。通過制定監測計劃,時刻了解豬場疫苗免疫抗體水平,及時調整免疫計劃, 使豬群的疫苗免疫抗體始終在保護水平以上。如用商品化的疫苗經過多次調整仍沒有解決問題的,可以聯系正規機構生產自家疫苗注射。當豬群中發生大規模的疾病流行時,特別是發熱性的疾病,一定要找獸醫等專業人員及時解決問題,切不可自己盲目治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例如:豬群中發現有一過性的體溫升高、采食減少,幾天以后豬群恢復正常,往往養豬戶沒有認真對待。如果是藍耳病、偽狂犬等繁殖障礙性疾病,通常再過一段時間后所造成的危害才表現出來,而這時已錯過預防、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