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腸孤病毒感染通常為養雞從業人員熟知的是病毒性關節炎。另外,許多學者證實矮小綜合征、呼吸道病綜合征、腸道疾病和所謂“吸收不良綜合癥”等病也與呼腸孤病毒有關。呼腸孤病毒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離出來。病毒無囊膜,對脂溶劑和熱有抵抗力, -20℃可存活 4 年以上,病毒在細胞內復制可形成包涵體。呼腸孤病毒造成的經濟損失通常來源于雞的跛行(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和總體生產性能低下,包括增重減少、飼料轉化率低、死淘殘雞增多,因此降低了生產成績。
一、傳播
呼腸孤病毒的傳播方式既有水平傳播,又有垂直經蛋傳播。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主要發生于肉用種雞和肉仔雞,可能和該類雞體重較大,關節、腱鞘負荷較大,容易受病毒感染有關。
二、特征性病變表現
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表現為跛行、跗關節腫脹、肌腱增厚或斷裂。本病絕大多數呈隱性經過,當發生急性感染時出現跛行,病雞喜歡坐在跗關節上,驅趕時才會移動。跗關節腫脹不能活動,不敢負重,患肢不能伸張。腱斷裂時,趾屈曲,出現典型的蹣跚步態,患肢多向外扭轉,且多發育不良,長期不能恢復。呼腸孤病毒除了引起關節炎、腱鞘炎外,還會引起“吸收不良綜合癥”,病雞表現為生長發育受阻,矮小,明顯小于同一日齡的雞只,色素沉著障礙,病雞明顯蒼白,羽毛發育不良、蓬亂,骨骼系統鈣化作用紊亂,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有時腺胃腫大,死亡率增加,可達 5% 。雞群患“吸收不良綜合癥”可導致雞群均勻度下降,生產性能降低,造成經濟損失。
患有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的雞只,病變主要在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腫脹部,若單純感染時,見有少量黃色漿液性或纖維素性滲出液,若有細菌感染時,可見膿性滲出物。趾屈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滑膜常有出血點。慢性病程其特點為腱鞘硬化或粘連,失去活動性。組織學變化主要表現為非化膿性腱鞘炎的特征,在滑膜下可見到幼稚性纖維性細胞增生,逐漸纖維化,呈慢性腱鞘炎的病象。腓腸腱和周圍的肌纖維呈空泡樣變性,肌纖維組織可見到脂肪浸潤。如有細菌感染時,則網狀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腺細胞大量滲出和增生?!拔照系K綜合癥”沒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
三、診斷
呼腸孤病毒的感染一般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應進行病毒學和血清學試驗。禽的呼腸孤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所有血清型在瓊擴試驗中都有交叉反應,因此,目前國內外對該病的診斷多采用瓊脂擴散試驗的方法。
四、危害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 呼腸孤病毒感染可引起雞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性關節炎、矮小綜合征、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和所謂吸收不良綜合征。
急性感染時,可見跛行,有些雞發育不良。慢性感染跛行更顯著,有一小部分病雞的踝關節不能活動。這樣的雞群增重慢,飼料轉換率低,總死亡率高,屠宰廢棄率高,屬于不明顯感染。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征,以生長參差不齊、色素沉著差、羽毛發育不正常、骨骼變形和死亡率增加為特征,主要侵害1~3周齡肉用型雞。
病毒性關節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感染雞可見到趾屈肌和跖伸肌腱腫脹。踝關節常含有枯草色或帶血色的滲出液,有些病例有多量膿性滲出物。踝上滑膜常有出血點。腱區炎癥發展為慢性時,腱鞘硬化并融合在一起。脛跗遠端的關節軟骨出現小的凹陷潰瘍,潰瘍增大后融合在一起并侵害到下面的骨組織。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主要病變是腺胃增大,并可能有出血或壞死,卡他性腸炎。此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和骨質疏松。
五、預防措施
由于呼腸孤病毒對一些環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存在機械性和接觸性傳播的方式,一般的生物安全措施不能完全防止本病毒的傳播和感染。因此在呼腸孤病毒感染的預防中,除加強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進全出”、徹底清洗消毒等方法以外,進行免疫接種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呼腸孤病毒的接種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針對種雞,另一個層次針對后代雞雛。由于呼腸孤病毒存在母源傳播,因此種雞要做好免疫,減少種雞感染的機會,也就減少了母源傳播的可能性。另外,1 日齡雛雞對致病性的呼腸孤病毒易感,足夠高的母源抗體對兩周前的小雞具有良好的保護力。因此,種雞的良好免疫是減少母源傳播和保護雛雞所必需的。目前對種雞普遍采用“兩活加一死”的免疫方法,即分別在 1~2 周齡和 10~12 周齡進行兩次活苗免疫,產蛋前進行一次油苗免疫。兩次活苗免疫可以有效刺激雞體產生免疫力,防止環境中野毒的感染,同時產生良好的免疫記憶和免疫啟動作用,有利于產蛋前注射油苗后產生高而均勻的抗體,以提供給后代小雞足夠的母源抗體,保護后代小雞早期免受野毒感染。呼腸孤病毒的免疫接種的另一層次為肉仔雞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