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旗展旦召蘇木福茂城村存欄在10頭以上的養豬戶就有五六十戶,而且規模養豬歷史已有十幾年,被遠近鄉鄰稱為“養豬村”。
村民郝占成家現在存欄40頭豬,去年一年出欄60多頭,純收入近8萬元。問及地里的收成,夫妻倆說,自家一共有30畝地,全部種植玉米,而且全部作為飼料養豬,所以他家的玉米不怕價格下跌,也不用愁調結構。說話間,不斷有電話打來,說是要買豬肉,夫妻倆喜滋滋地告訴筆者:“豬肉的價格還不錯,也不愁銷路,幾乎全是顧客主動上門,隔三差五出幾頭,而且全是現票子,不用等春種秋收冬變現。”
專業養豬12年來,他家的經濟結構就成了“為養而種,靠養增收”。雖然也曾遭遇豬病來襲、肉價大跌,但整體看總比單靠種地強多了,尤其是現在玉米價格優勢不再,養豬的效益更加凸顯,無疑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十幾年的辛勤打拼,夫妻倆已經熟練掌握了全程的疫病防治、營養搭配等技術,也形成了穩定的市場銷路,幾乎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所以步子邁得相當穩健。十幾年來,就靠這些“豬啦啦”,他家供養了兩個兒女讀書成家買房立業,如今再沒有什么過重的負擔,夫妻倆的小日子有滋有味。
而村里養豬最多的要數王云飛,他家目前存欄100多頭,去年大大小小共出欄近200頭,純收入少說也在十幾萬元。他家的地全種了玉米都不夠豬飼料,每年還得購進一批,去年從別的村民手中承包了幾十畝土地也種了玉米,才算基本滿足了自家的飼料用量。
就連61歲的呂美仁也成了養豬專業戶,她家現存欄30頭,去年出欄20頭,純收入也有近3萬元。“要是沒有大家這么多年闖出的市場銷路,我一個人哪敢走這條路!反正養殖中遇到什么難題總會有鄰居們幫我。自己躺下老等人扶,那成了什么人……”
春分時節,見到正在田野里耕作的該村七社社長王飛青,他說,由于妻子在城里陪孩子讀書,里里外外都由他獨自打理,除了種50畝玉米,他還堅持每年養七八頭豬,“去年純收入近5萬元,種、養各半,也算‘兩條腿走路’吧!”他還說,由于“養豬村”的聲名遠播,豬肉銷售不是問題,村里有能力的農戶首選養豬,地里也必種玉米做飼料。
放眼望去,田野里遍布成堆成堆的農家肥。由于養豬規模大,這里的農田也得到了特殊的滋養,地里的產出總不辜負這一份厚愛。“上不上糞肥的玉米,產量和質量都大不一樣,體現在效益上每畝會相差350元。如果再加上覆膜,效益會再提升350元。所以,調結構不一定是不種玉米,要種出水平、種出效益,這才是目的!”王飛青這樣告訴筆者,也經常這樣引導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