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新聞網6月5日訊(王慶國)走進富陸生態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一排排豬舍延伸到遠方,理事長張彥祿熱情地與記者打著招呼,“你來的是時候,前兩天和鄉親們修路,還真沒時間接待你。走,進豬舍看看!”
一頭頭生豬膘肥體壯,見有人來歡快地哼哼著,憨態可掬的樣子讓人想起了西游記里的“二師兄”。邊走邊看,記者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養這么多頭豬,怎么沒有一點臭味?
“這是改良發酵床的功勞,至少3年內都不用更換,豬糞落地后直接就被分解了。”張彥祿說起原因來,很是有點小得意,“人工、環保和部分飼料支出都節約了,每頭豬身上都能比同行多賺不少。”
聽張彥祿介紹完來龍去脈,記者更驚訝的是,這一養殖核心技術竟是源于一場“賭局”。原來,2007年,還在青島打工的張彥祿在飯局中聽人“吹噓”自己豬場沒有絲毫異味,他當場嗤之以鼻,兩人打賭餐費誰輸誰掏。
隨后的實地參觀,徹底顛覆了張彥祿的觀念,這科學養豬不僅干凈、效益也好,這讓家境貧寒的他心活了。辭去月薪4千多元的酒店管理工作,為學技術,拿著每月8百元的工資在豬場一干就是整三年。
當張彥祿信心滿滿回鄉創業時,等待他的卻是一路坎坷。家人和鄉親們不理解,說他不好好打工瞎蹦跶啥,因籌措資金親戚朋友都拒接電話,之前熟悉的發酵床菌種不適應氣候,到了冬天就“趴窩”,期間的難處他“一言難盡”。
2009年,張彥祿決定成立合作社,社里僅有他一家。他來了倔勁,帶著妻兒住到了豬舍旁,沒白天黑夜地圍著豬轉,母豬產仔他干脆睡在了豬舍里,邊干、邊學、邊改良,飼養員、技術員、銷售員他一肩挑。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學習、試驗,張彥祿不僅研制出了嚴寒地區長效菌床技術,還有了自己的種苗選定和飼料配方。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合作社開始步入正軌,看到效益的鄉親也動了心,5戶、10戶……到現在已有40余戶社員,豬舍面積也從最初的幾百平方米擴建到如今的7千多平方米,實現了技術、培訓、采購、防疫、銷售的統一,僅2017年對外銷售的生豬就近萬頭。
致富不忘鄉親。2016年開始,張彥祿在考慮合作社經營成本后,專門通過鄉政府,為周邊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無償提供成品母豬,并簽訂合同,3年內都由合作社統一飼養,貧困戶不出一分錢,即可享受所擁有母豬的產出收益。
面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新時代,張彥祿也沒閑下來,學習實踐木耳種植技術,研究林下經濟,考察溫室大棚種植基地……今年,張彥祿被村民推選為村長,讓他體會到了鄉親們的期盼,“我們有好想法,有肥沃的黑土地,與鄉親們共同努力,一定能走出一條富海共同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