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這幾年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投資者的寵兒。記者日前走進兩家智能養豬場,近距離感受現代科技對養豬業的轉型升級的推動。
豬場環境大大改善
5月29日,記者來到臨泉縣裕興養豬場,一走進養殖廠房,就感覺到這里的養殖廠房設計和普通的養殖場不一樣,全部是輕鋼結構,寬體豬舍,采光也非常充足,每間豬舍占地面積都達到3000多平米。
“這樣的設計就是防止災害性天氣,可以防大風、防暴雪,豬舍不會被積雪壓塌。 ”裕興養豬場的負責人朱小杏告訴記者,這里的智能豬場已經運行一年多,今年春節前的兩次暴雪,周圍很多養豬場的豬舍都垮塌了,但是這里的豬舍絲毫沒受損失,就是因為它的設計合理,有效解決積雪的問題。記者走進豬舍,沒有聞到刺鼻的氣味,每頭母豬都在養殖欄位里,記者發現養殖場內部裝了風機濕簾,在一旁的朱小杏指著豬欄上面安裝的探頭說,奧秘就在這里,這是牧場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在控制車間有一臺終端機器,它隨著豬舍內部溫度、濕度、氨氣的變化而自動控制風機濕簾,及時降溫、通風、除氨氣,這樣生豬的生長環境就大為改善,疾病也少了。
“我們把飼料放進機器后,它會自動進行加工分離,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到豬欄上方的盛料漏斗中,等到了所設定的飼喂時間,飼料便由漏斗落入食槽里。 ”朱小杏說,這叫智能化電子飼喂,通過耳標自動感應確定母豬屬于哺乳母豬或懷孕待產母豬,針對處于不同時期的母豬科學地分配飼料,做到精確飼喂。
大幅減少人工投入
阜陽市快樂農牧養殖場的趙勇也是去年建成的智能豬場,他說,智能養豬場的最大好處就是減少勞動力的投入。記者發現,快樂農牧養殖場采用的是智能清糞系統,每個豬欄的下面都是刮糞板,由驅動主機控制,每天由智能終端發出指令,24小時不間斷清糞,豬舍環境非常干凈,基本沒有糞便氣味。 “過去我們最頭痛的就是清糞工作,那時候一個豬場都要4個工人清糞,每天也只能保證清糞2-3次,非常辛苦,效果還不理想。 ”趙勇說,現在同樣規模的豬場只需要1個工人就可以輕松管理,每天至少清糞12次以上,及時把豬糞清理出去,光這一個工作就減少3個勞動力,這方面的成本就要減少20多萬元。
朱小杏也深有同感,“過去豬場大部分精力就是清糞、通風、投料,現在全部采用智能化以后,人工勞動力的投入大大減少,一個工人可以管理5000頭育肥豬,提高生產效率。”他告訴記者,他養豬有近十年的歷史,每年出欄生豬近萬頭。
“以前廠里要雇傭20多位工人,工資開銷每年都要100多萬,自從去年上馬智能養豬設備后,減少勞動力近三分之二,現在只有6個工人,減少工資開銷近70萬元。 ”朱小杏說,現在豬場的精力就放在生豬的疫病防治和市場開拓上,仔豬成活率顯著提高,每頭能繁母豬可以年增加商品豬3頭左右,“像我的豬場有500頭能繁母豬,每年就可以多增加商品豬1500頭,即使按照現在的豬價算,產值也有150萬元。 ”
投入高適合大型豬場
既然智能豬場有這么多好處,為何發展卻比較慢呢?長期從事智能牧場研發的安徽國農畜牧養殖場的科技帶頭人佘德勇告訴記者,智能豬場的前期投入比較高,如果養殖場的老板缺少現代養豬理念,讓他一次性投入上百萬元改造是比較困難的。佘德勇說,由于智能豬場設備研發單位較少,研發成本又比較高,因此市場價格就比較高,像終端設備一臺機器就要三四萬元,還有智能清糞系統、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智能化電子飼喂系統等等,都是需要資金的投入。趙勇說,他投入的智能化豬場設備和廠房改造,總共需要上千萬元,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保證,是很難上馬智能養豬場的。
佘德勇說,目前還是建議大型規模養殖場和設施農業采用智能養殖,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成本降低之后,市場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低價智能養殖設備,到那時中小型養豬場也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