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措施,同時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開始征求公眾意見。作為回應和反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2018年6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對其余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告。
在豬肉產品方面,加征關稅的產品主要涉及到0203鮮冷凍豬肉和0206鮮冷凍豬雜碎。我國進口的豬肉產品也以這兩類為主。
假如不對從美國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從美國進口的豬肉交完關稅和增值稅,美國豬肉價格與目前(6月中旬)國內市場豬肉價格相當,美國豬肉已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對美國豬肉產品加征25%的關稅,從美國進口的豬肉交完關稅和增值稅,其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比國內豬肉價格高4.0元/公斤,已完全沒有優勢,將導致從美國的豬肉進口量減少,進一步使得中國豬肉進口的分量向歐洲國家轉移,中國從歐洲國家進口豬肉的比例進一步增加。
我國豬肉進口依存度較小,2008-2015年我國豬肉及雜碎進口量在150萬噸左右,占中國豬肉總產量比例不超過3%,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到了310萬噸和238萬噸,占中國豬肉產量的比例為5%左右。進口豬肉對中國生豬產業的影響較小。
進口豬肉一直起著調節市場供應的作用,國內供不應求的時候供應量增加,供應充足時進口量減少。如2015年受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國內外豬肉產品價差不斷擴大,刺激我國豬肉產品進口量增加,2016年豬肉和雜碎進口量達到歷史高位310萬噸。2017年隨著國內供應的增加,豬肉及雜碎進口量下滑23%左右。芝華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雖然個別月份環比小幅下降,但存欄水平依然處在高位,2018年生豬市場供應相對充足,豬肉產品的進口量不會大幅增加。
近5年來,我國豬肉進口的來源國越來越多元化,并且主要進口來源國所占比重呈現平均化的趨勢。2000-2010年我國豬肉進口的來源國集中在為4-10個之間,而2011年-2017年數量集中在13-17個之間;2011年中國豬肉進口以前呈現“一美獨大”的趨勢,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的比例集中在40-50%之間,從美國進口與豬雜碎最高年份達到60%以上;但2011年以后,從美國進口量逐漸減少,2013-2017年三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的比例維持在13%左右;中國從歐洲(西班牙、丹麥、德國等)國家進口豬肉的比例逐漸增加,其中從西班牙進口豬肉量明顯,2015年開始西班牙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豬肉進口來源國。2017年中國鮮冷凍豬肉前5大的進口來源國依次是西班牙(20%)、加拿大(14%)、美國(14)、丹麥(7%)和德國(4%),形成“西班牙、加拿大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中國不從美國進口豬肉可以尋找歐洲國家作為豬肉進口的替代來源國。
假如中國從歐洲國家進口豬肉替代從美國進口豬肉,成本不會大幅提高。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從美國進口豬肉大到岸價格約為1862美元/噸,其中從加拿大、西班牙和德國進口的豬肉要低于美國的到岸價格,丹麥和法國高于美國。
雖然從數量上來看,對豬肉產品加征關稅對中國生豬市場影響有限,但生豬產業在畜牧產業和城鄉居民的肉類蛋白質消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豬肉消費在整個肉類消費中占比依然在60%以上。中美兩大國之間的貿易戰,中國作為回應對從美國進口的豬肉產品加征25%的關稅,生豬產業鏈上的市場主體對生豬價格上漲的預期增強,可能短期內加劇生豬價格的上漲。2017年年底和2018年年初的仔豬存活率以及中秋節前后的市場需求增加,7,8月份生豬價格可能上漲,對豬肉產品加征25%關稅,導致養殖戶惜售心理增強,可能加大生豬價格的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