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養殖正在努力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但是養豬依然被很多農民視為創業的首選項目,我國目前超過半數母豬依然被農民飼養著,受限于技術水平限制,農村養殖戶在飼養仔豬時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今天就針對這些問題同大家聊一聊農村仔豬的生產管理。
一、盲目引種
養豬界有句行話”七分種,三分養“,可見品種在養豬過程中的重要性,選擇了好的品種豬才能生豬快,飼料轉化率高,瘦肉率高才能賣上好價格(土豬售價普遍比洋三元低2-3毛/斤)。所以農民養殖戶在購買仔豬時一定要選擇體長、背寬、臀圓的優質仔豬。但是好的品種就需要好的飼養條件,很多農民養殖戶的硬件設施比較差、飼料品質跟不上,無法滿足優質品種的需求,買了好的仔豬回來沒養出好豬。
建議:農民養殖戶首先應盡量提高自己的圈舍條件,夏季有降溫設施,冬季有升溫和通風設施,飼料也應采購正規飼料場飼料。然后再選購優良品種仔豬,才能充分發揮出仔豬的品種優勢,仔豬才能長得快不發病,成活率高。
二、過早配種
大部分養殖戶都希望自己飼養的母豬可以早一天配種,早一天產仔從而早一天賣肥豬,所以當自己飼養的母豬發情后養殖戶會立馬進行配種,待產仔時才發現產仔數很低,甚至出現母豬二胎綜合征(頭胎斷奶后二胎不發情)。
這個問題就是母豬配種過早導致的,后備母豬配種有四大黃金法則,滿足這四個條件之后再配種才能達到后備母豬最佳生產性能:1、日齡,后備母豬日齡達到230-250日齡才是最佳配種日齡,低于這個日齡通常只是性成熟,但未體成熟。2、背膘,后備母豬配種時要求背膘厚度需要達到18-20毫米,才能滿足產仔后仔豬對營養的需求。3、體重,體重需要達到125-145公斤。4、第二個或第三個情期配種,統計數據表明第2-3個情期配種后備母豬產仔數明顯高于第1個情期即配種的母豬。
三、硬件設施差
品種越優良的豬群對飼養條件要求越高,而多數農民養殖戶卻忽視了這一點,修建的豬舍不防暑,不保暖,圈舍光線差,污水排放不暢,地面濕度大,冬季通風差。這些都不利于豬群的健康生長發育。
有條件的農民可以參觀規模化豬場,按照目前比較先進的豬舍建造理念修建豬舍。若條件達不到,在修建豬舍時要注意考慮幾個重要點:光照、通風、排水、降溫和升溫。
四、疾病診斷治療難
首選是疾病診斷越來越困難,以前農民養豬以散養為主,常見的疾病種類并不多,而且都會有比較典型的臨床癥狀,一般的疾病農村獸醫就可以準確診斷。而現在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再加上近幾年因為國外引種國內的疾病環境也越來越復雜,而豬群發病又多是以混合感染為主,原有疾病也很難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癥狀,通過眼觀很難確診。這就需要借助實驗室的檢測手段進行確診,比如前幾天一家豬場因為腹瀉突然死亡20多頭小豬《20頭20斤小豬因為腹瀉突然死亡,病因大部分農民養殖戶都未聽過!》,僅通過眼觀很難判斷具體疾病,經過實驗室檢測最終結果是豬瘟、圓環、小袋纖毛蟲、鏈球菌、葡萄球菌五種病原的混合感染。
再就是疾病的治療比較困難,隨著抗生素的藥物使用時間的延長,效果也越來越差,但是農村養殖戶和一些農村獸醫總是停留在使用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層面,豬群發病后三把斧解決不了問題就沒轍了。這就要求農民應該積極學習新的養殖技術,平時有飼料企業、動保企業組織技術培訓要積極參加,了解最新的獸醫研究進展,培養最新的養殖技術理念,”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身養殖水平提高了才能養出更好的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