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9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獲悉,今年上半年,本市畜禽養殖規模有序調減,生豬存欄量為97.1萬頭,首次降至百萬頭以下。
農業結構調整不僅僅是農業生產、農產品供應的具體問題,而是關系北京城市發展中生產、生活、生態多個方面的重大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工作之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出臺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政策措施,明確了到2020年的目標任務。據了解,自2014年《關于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出臺以來,本市結合首都功能定位,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主線,深入落實農業“調轉節”,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過程中,畜禽養殖主動從水源地和人口集中區退出,養殖規模有序調減。上半年,本市生豬存欄量下降至97.1萬頭,首次降至百萬頭以下,比2014年底減少了82.5萬頭,降幅達到45.9%。
數字的變化,得益于本市畜禽養殖禁限政策的實施。近年來,隨著北京農業結構調整,劃定了畜禽禁限養區,助力生態保護。各區為保護環境、維護河道水源,劃定畜禽養殖禁限養區,生豬養殖規模下降。其中,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等生態涵養區的生豬存欄,從2014年底的53.8萬頭,下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1.1萬頭,降幅達到42.1%。
此外,土地騰退加快,養殖業占地面積隨之減少。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推進,以及通州城市副中心、大興首都新機場等項目建設,促使土地騰退步伐加快,畜禽養殖場地受擠壓。與2014年底相比,通州區和大興區今年二季度末生豬存欄分別下降19.5%和90.5%。
產業結構調整,也促進了生豬養殖的減少。近年來,本市休閑農業穩步發展,產業融合不斷增強,部分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或參與合作社經營獲取收入,生豬養殖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