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在生豬、肉雞和蛋雞養殖中全面推廣應用低蛋白質日糧飼料技術,有效減少豆粕用量,而不影響生產性能和肉類品質。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無論從技術還是經濟角度看,都是可行的。在減少飼用大豆需求的同時,肉類供應總量和品質都有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李德發說,所謂低蛋白質日糧技術,是根據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平衡理論,在不影響動物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的條件下,通過添加適宜種類和數量的工業氨基酸,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減少氮排放的日糧。這一技術是現代動物營養學發展的結果,也是當前精準營養研究的體現。10多年的研究和大量養殖場戶的實踐證實,低蛋白質日糧飼料技術,可保證動物的生長性能,不會影響肉類的品質,而且既減少對大豆進口的依賴,又減少環境污染。
據介紹,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還需看消化率,如果不能完全被動物高效吸收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低蛋白質日糧在滿足所有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同時,還平衡了其他過量的非必需氨基酸。長期以來,豬配合飼料中提供蛋白質的原料以豆粕為主,而其他雜粕使用量相對較少。如果利用低蛋白質日糧,飼料中豆粕用量可大大降低,緩解豆粕(大豆)原料供貨緊張和價格高漲的影響,真正降低飼料成本。
“日糧蛋白質水平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減少2.3個百分點的豆粕用量。”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譙仕彥說,以豬飼料為例,2017年我國豬肉產量4980萬噸,按料肉比4.5計算,要消耗配合飼料2.24億噸。我國目前生豬生產全程飼料蛋白質含量為16%,按照目前可推廣的低蛋白質日糧技術,將全程蛋白質水平由目前的16%降至14%,可減少豆粕用量近1030萬噸。
近年來,由于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較高,且養殖業氮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受到重視,所以業內對低蛋白質日糧配方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以農業飼料工業中心為主體的科研人員自2006年開始,深入研究相關技術要點,已測定了主要豬飼料原料的凈能值,研究了豬各生長階段對凈能的需要量,構建了“中國豬低蛋白質日糧配方技術參數”。目前,對豬的低蛋白質日糧配方技術研究最深入,并且開展了一定的推廣應用。此外,對蛋雞、肉雞的低蛋白質日糧技術也開展了一定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冰川說,在規模牧場的成本中,飼料占到70%。豆粕價格上漲,市場主體會自行調整飼料配方。飼料中豆粕使用比例高,價格便宜是主要原因,隨著豆粕價格上升,選擇其他替代品將變得經濟可行。
對于豆粕減量,我國飼料和養殖企業積累的經驗不少。常見的有雜粕日糧,就是用棉粕、菜粕等雜粕替代部分豆粕,并輔以氨基酸等提高雜粕飼料轉化率。這一方法近些年多在豆粕上漲階段采用,以降低成本。胡冰川表示,我國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約1.5億噸,此外還有蛋類、奶類等蛋白質供應。推廣應用低蛋白質日糧技術,不影響肉類蛋白質的數量安全,價格成本也在可控范圍內。
近幾年,我國在低蛋白質、低豆粕日糧推廣應用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面臨一些制約。專家認為,主要包括:一是多年形成的以飼料蛋白質含量判定飼料質量的思維習慣,短時間內難以糾正;二是小的養豬場戶習慣以飼料中豆粕的含量判定飼料的質量優劣;三是在部分飼料企業的誤導下,一些養殖場戶將高蛋白質含量的小豬料一直喂到育肥,造成大量的蛋白質浪費。
譙仕彥建議,加快修訂養殖動物飼料產品標準,補充制定肉鴨、蛋鴨、黃羽肉雞等的飼料產品標準,設立蛋白質含量上限,充分體現近年來蛋白質氨基酸營養的研究成果。同時,號召大型飼料企業提高技術水平,主動推廣應用低蛋白質日糧。各級農技推廣機構應加強對小型飼料企業、養殖場戶的培訓工作,推動應用新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