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作為一類動物疫病,自從今年8月份在我國首次被發現證實后,非瘟疫情便接連不斷,到目前為止國內公開報道的已有36例,由于這些疫情發生地橫跨南北兩地,而且缺乏特異性的疫苗和藥物,“非瘟”多樣化的傳染源和復雜的傳播途徑,尤其是難以完全消滅的軟蜱更是讓豬場壓力倍增!實際上該病自1921年發生以后,非洲、歐洲陸續有很多國家都發生過非瘟疫情,這其中有很多國家成功實現清除,但也有國家(如:俄羅斯)和部分非洲國家至今深受其害,我們希望從他們對抗“非瘟”的經驗中得到有益的借鑒。
圖1 非洲豬瘟在全球的發生情況
我們先看兩個成功清除非瘟的案例:西班牙和巴西。西班牙在1960年發生非瘟疫情后,很長一段時間(1960年-1984年)一直采取的是加強衛生管理和消滅陽性豬群,但未能根除該病。
主要原因在于:
?1. 非瘟在流行初期,豬群多表現為急性癥狀,臨床癥狀與剖解病變較為典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而在流行一段時間之后,非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解病變發生較大變化,“非典型非瘟”開始增多,豬群中出現攜帶者和低死亡率情況(5%),單純依靠癥狀、病變難以做出有效診斷,導致許多帶毒豬只大量存在。
?2. 官方對生豬的移動控制不嚴格,缺乏協調管理生豬移動的統一機構。
?3. 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夠。
圖2 生豬的移動是非瘟傳播的重要途徑
因此在1985年西班牙開始調整策略,其關鍵點有以下幾方面:
關鍵點:
?1. 對所有豬場實行血清學監測,并為此建立簡單快速特異性的ELISA法和國家參考實驗室。
?2. 對所有非瘟病毒攜帶者和感染豬只一律撲殺,并予以足額補償,同時對周邊豬群進行嚴格血清學檢查。
?3. 提高豬場衛生和生物安全水平,減少病毒擴散。
?4. 對豬群的移動嚴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須進行嚴格的清洗和消毒,運輸動物必須獲得官方獸醫證明,并標注出發地和衛生狀況,在移動動物的整個過程中(包括:目的地,屠宰場、育種場),根除計劃的管理者都有管理控制動物的權利。屠宰場必須在屠宰之后仍然保持衛生證書至少1年,對于豬肉生產企業,制造商需保留自動物抵達到最終最終成品成型的整個過程所需的證明材料。
所有這些策略得到了生豬從業者的支持,因此在1995年成功實現根除非瘟。
圖3 加強豬群血清學監測,鑒別非瘟攜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