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豬周期要反轉了,結果抄底抄在半山腰,到底啥時是個頭?”江西一位養豬大戶劉女士嘆息說。
6月,劉女士判斷豬價跌不動了,以前一頭仔豬要價600多元,當時跌到300元-400元,就重新干起養豬的老本行,沒想到下半年豬價跌得更厲害,累計虧損數十萬元。
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和山東卓創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監測,2018年第50周(12月10日-12月14日),15個省份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18.11元,環比漲0.9%,同比跌9.9%。
就在劉女士為豬價下跌犯愁之際,A股卻響起“豬周期即將反轉”的聲音,資金蜂擁涌入溫氏股份、牧原股份等“豬概念股”,使這些股票在市場下跌中逆勢上漲。Wind數據顯示,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8月21日以來分別累計上漲35.93%和30.4%,同期滬綜指則下跌7.18%。
事實上,無論是從本輪豬周期的持續時長、產能出清,還是養殖利潤情況來看,豬周期反轉的曙光已初現。
首先,我國生豬行業呈現較明顯的“一年漲、一年平、一年跌”的周期性波動,每一輪豬周期的持續時長約為3-4年,但本輪豬周期大為拉長,僅下跌周期就歷時30個月。從時間上看,已進入筑底周期。
據機構統計數據,2006年以來,市場經歷兩輪完整“豬周期”。第一輪是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歷時47個月;第二輪是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歷時46個月。目前所處的第三輪“豬周期”始自2014年5月,于2016年6月到達波峰,之后進入下降周期,截至12月已持續55個月,堪稱史上“最長豬周期”。
其次,8月以來相關疫情蔓延,產能加速出清,大大提升了2019年豬周期反轉概率。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11月生豬存欄量環比下降0.7%,同比下降2.9%。
8月以來,全面禁養泔水豬、生豬禁止跨區調運等多項疫情防控政策陸續出臺,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豬價嚴重分化。在疫情風險和養殖虧損的雙重打擊下,生豬主產區低效產能加速去化,經營不善的中小散戶加速退出市場。而主銷區雖然補欄情緒高漲,但受相關政策的限制及薄弱的產業基礎制約,補欄量難以彌補主產區減少的產能。同時,一些大型養殖企業同樣因政策干擾補欄、出欄節奏,整體經營成本上升,疊加資金鏈問題,產能投建速度放慢,將進一步促進生豬產能出清。
最后,豬糧比價逼近盈虧平衡點,散戶補欄意愿降至冰點。當豬糧比價低于盈虧平衡點6∶1時,養殖戶經營虧損,市場加速出清產能,低于盈虧平衡點時間越長,去產能出清越徹底,往往預示著反轉的到來。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11月豬糧比為6.74∶1,逼近盈虧平衡點。業內機構測算,自繁自養110公斤出欄的育肥豬,11月月均頭均養殖利潤為-9元,較上月頭均盈利減少45元,同比減少305元。
2019年春節即將到來,豬肉消費將迎來旺季,價格或迎來反彈。然而,對于龐大的生豬養殖產業而言,供需逆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豬周期的逆轉將一波三折。目前在疫情導致的被動出清和虧損帶來的養殖戶主動出欄雙輪驅動下,生豬產能出清處于中期階段,預計2019年二季度將迎來本輪豬周期底部,這也是資金在弱市之中抱團豬概念股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