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非洲豬瘟對于畜禽產業的影響”這個題目非常大,本文從以下將從五個方面向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非洲豬瘟對畜禽產業的影響:第一,非洲豬瘟的動態;第二,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產能造成哪些沖擊和影響;第三,針對非洲豬瘟,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及對政策的簡單解讀;第四,對畜禽產業發展格局帶來的變化;第五,對豬肉消費以及其他的替代品有哪些機會。
足不出戶了解到行業最新熱點,請關注畜禽匯分享~
“非洲豬瘟對于畜禽產業的影響”這個題目非常大,我個人研究程度有限,也不一定能講得好,班門弄斧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以下內容基于公開數據和資料,通過匯總整理,并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以下將從五個方面向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非洲豬瘟對畜禽產業的影響:第一,非洲豬瘟的動態;第二,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產能造成哪些沖擊和影響;第三,針對非洲豬瘟,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及對政策的簡單解讀;第四,對畜禽產業發展格局帶來的變化;第五,對豬肉消費以及其他的替代品有哪些機會。
一、非洲豬瘟疫情的動態
官方統計的疫情發病情況是129起,除了臺灣之外 的31個省區,省市,自治區,幾乎遍及我們全國。捕殺數量方面,官方公布的是100多萬頭,但實際的數量可能更大,或是這個的數的十倍或者百倍。這個數量,可能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了解。
非瘟在國內都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體現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在國內發生,八月份在東北剛開始,然后緊接著是河南鄭州雙匯屠宰場。然后跳躍式的發展到江蘇、安徽。第一個階段,是一個點狀散發的狀態,整體來講還是可控的,國家政策應該是打殲滅戰,但這個最好的控制非洲豬瘟的時機沒有把握住。東北疫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造成了第二階段的局部流行的特征。第三個階段是蔓延和擴散開來,這個時期已經到了2018年的10月份,這個時候也是第一階段首先發病的遼寧地區,出現大型規模場發病。第四個階段,我認為是全國范圍的蔓延和流行,進而造成一個失控的狀態,最后造成的局面就是一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發生非洲豬瘟以后,很快的也波及到了東南亞一些國家,比如越南,柬埔寨。另外蒙古也出現疫情。迄今為止,五月份疫情并未公布,我大致統計了一下從八月份到現在,高峰期集中體現在10月、11月、12月發病比較多,死亡數最高的是2018年12月、2019年1月,原因可能是集團大規模豬場發病比較多一些。
以上介紹了非瘟發展的各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的傳染源是帶毒的凍肉、泔水等,發病豬場主要散戶為主,當時從業者以及整個行業非瘟重視不夠,或盲目樂觀或無知無畏;第二個階段,到了九月份以后,包括江蘇,安徽等在大面積發生以后,傳染源主要集中在豬車、豬販,再就是屠宰場,主要發生的還是集中在散戶或者中小養殖戶,從業者心態方面或警覺,或開始有所恐慌,直接導致了第三個階段的拋售情況的出現。第三個階段,驚慌失措、拋售現象增多,這個階段,有一些規模豬場中招,非瘟的傳播的途徑太多了,規模豬場的拉豬環節、豬車等流通導致了規模豬場也會中招。第四個階段,除了常規的豬車、屠宰場傳播載體之外,上游病豬偷賣、飼料等污染嚴重進而造成了整個行業的恐慌拋售,甚至破罐破摔,偷偷賣豬等情況的發生。第五個階段,我認為是在春節以后那最主要的傳染源成為了病豬的凍肉。這個階段,從業者,尤其是對飼養管理認知不夠清晰的中小型養殖戶存在一個病急亂投醫的狀態。接下來,不論官方還是規模豬場,多認識到問題后開始積極的應對狀態,比如PCR儀器檢測去排除非洲豬瘟的影響。
有沒有第六個階段呢?我認為第六個階段,也就是接下來的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后非洲豬瘟時代,應該是發生在今年的下半年。傳染源方面應該是隱形帶毒豬。私自販運現象還是存在,但在國家這個嚴格的管控之下,應該說會有所收斂。帶毒凍肉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存在。發病豬場會相對減少,尤其是規模化豬場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相應的提高,發病情況將會得到控制。
養豬人在經歷了大半年的非洲豬瘟之后,心態有所端正:不像以前那么恐慌。這種狀態有利于各環節開展積極自救。各種企業,如上游飼料企業,大型集團,線上或線下的,各種培訓增多,獲得有效知識的渠道增多,對行業的采取措施自救是有效的措施。
大家都預期下半年的豬價會很好,尤其是產業人士看到死豬的現象太多了,所以產業對這個未來的豬價抱有極度樂觀的心態。從而產業出現了這么一種現象:只要是能配種的母豬,都配上種,三元商品豬轉為后備母豬這種現象。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這種現象。所以生豬供給缺口會逐漸抹平,產能會有所恢復。
同時我們發現,規模化企業并沒有因為非洲豬瘟而懼怕。而是在經歷了大半年的非洲豬瘟之后,對抗非洲豬瘟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了,按部就班的按照計劃補欄投產。
二、非洲豬瘟對產能的影響
非洲豬瘟對生豬產能到底影響有多大,可能每個人心里面都有一把標尺來衡量。市場上都是一些碎片化、片段式的信息,很難掌握一個整體的情況,我們通過官方以及相關機構反饋的信息分析呈現一下,非洲豬瘟影響到底對產能有多大的影響。
首先看一下農業部的一個數據。最新于2019年3月份公布的一季度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1%,對比2018年8月剛剛發生非洲豬瘟的時候,降了14%。生豬存欄的同比下降18.8%,對比2018年8月下降14.5%。
我們再看一下一季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生豬出欄量是1.88億頭,豬肉產量是1400多萬噸,生豬存欄量為3.75億頭,母豬存欄量為3800萬頭。統計局數據的同比降幅低于農業部數據約10%左右。那么生豬存欄降幅10%,母豬存欄是降幅11%。統計局把全國劃分為四個區,統計局對四個地區分別進行了預估,數據和內容如上圖。
從統計局給的預估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疫情最嚴重的還是東北地區,其次就是東部,包括江浙一帶,安徽等地區。而后是中部兩湖地區,包括華南也包括在內,西部的主要是西北和西南。通過官方公布,我們大概看出來產能減幅數據,有一個基本的預判。
我們再看一下國外USDA(美國農業部)估計的我國非洲豬瘟影響的數據。四月份給出來的一個年度預估生豬出欄量要降低1.3億頭。而不是媒體炒的降到2億頭。產能方面,豬肉的缺口為200多萬噸。他們預測2019年生豬存欄將會在3.5億頭,降幅18%。這也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如上圖)。
簡單看一下幾個地方的數據
首先看一下遼寧的情況。遼寧是我國第一個發生非洲豬瘟的省份。據遼寧畜牧業監測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一季度,生豬出欄量下降8.8%。仔豬存欄降幅比較大,降幅達35.6%,而且連續五個月減少,到目前為止略有恢復。從養豬的戶數來看,降幅12.8%。生豬存欄整體連續六個月下降。
從監測的89個規模場的數據來看,2019年生豬存欄的同比降幅達到25.5%,生豬出欄的降幅為2.67%,后備母豬影響到補欄的積極性,降幅達到了40%以上。另外哺乳仔豬、保育豬、育肥豬都相應比例減少(如上圖)。通過調研發現,遼寧存在三元豬當母豬配種的現象,主要群體集中在散養戶。那么我相信其他的省份,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一些地區不乏這種現象存在。
再看一下養豬大省山東的情況,山東2019年3月份發布生豬產業監測數據,截止到2019年2月種豬比2018年7月下降40%以上,那么生豬存欄同比2018年2月下降了23%,相比2018年7月未發生非洲豬瘟之前下降18.8%。豬料產量同比下降32%以上,自去年10月份以來為直線下滑態勢。
山東省鄆城縣調研了養殖戶的情況。生豬存欄同比去年同期為大幅下降狀態。母豬存欄情況有增加,這也是基于養殖戶對未來豬價看好導致。目前養殖戶補欄心態方面,整體來看并不是很高,部分養殖戶補欄積極,大多持觀望的一個態度。以上為官方公布的調研結果。
我們再看江蘇和廣東的情況。據了解,廣東的非洲豬瘟疫情比較嚴重,如上圖展示,存欄方面,粵西地區降幅6成,粵北地區下降1.6成,粵東地區1.5成,珠三角地區下降4.6成。廣東的疫情還在惡化狀態,從現在的南北豬價倒掛能看出一些端倪。江蘇情況,能繁母豬降幅20%,生豬存欄降幅22%,生豬出欄降幅8.5%。
四川的整體情況略有不同,并非是非洲豬瘟之后造成生豬產能下降,而是自2016年6月至2017年,從母豬存欄、生豬出欄等數據為逐月下降的態勢。反而在2019年4月以后,通過對規模豬場的調研,和官方數據統計的情況來看,母豬存欄、生豬存欄各數據同比、環比都是增加態勢。
從官方給出數據,我們可以有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是養殖戶普遍看好后市,大家補欄積極性比較高,環比同比數據從而轉為正值。二是四川疫情情況,相對已經比較平了,大家才有熱情有信心補欄。
最后看一下第三方產業調研機構博亞和訊給出的數據,重災區主要集中江蘇、遼寧、黑龍江、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這些省份,降幅都在30%以上,從30%到60%不等。較重區包含到了南方的廣東、四川、江西,生豬存欄降幅20%-35%,能繁母豬也在20%-35%的降幅范圍,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仔細看一下上圖。
三、國家對非瘟出臺的相關政策
上圖為國家對非洲豬瘟出臺的一些政策。我們可以感受到國家在針對非洲豬瘟疫情的調控方案是在不斷調整的。截止目前,最新的非洲豬瘟的防控政策是對屠宰場進行一個嚴格的把控。
對于不同類型的屠宰場,政策給出了補貼的時間期限。第一階段,對于A類的屠宰場,要求在四月份配備非洲豬瘟的一個檢測儀器,比如熒光定量,PCR儀器主動檢測,進駐官方獸醫等措施。第二階段是對于中等規模的屠宰場,要求其在五一以后開始配。第三個階段,最遲最晚七月底,稍微差一點的屠宰場,無論是從人員,還是設備,配備開展檢測。大家在農業部的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相應的政策和條款信息,有一個百日攻堅戰計劃。
最后再提一下關于分區防控的措施。根據五大區的防控方案呢,我們可以測算一下各個地區的一個豬肉的一個理論缺口是多少。數據為官方數據,感興趣的可以對比研究。
這個產能的減幅是我在三月初的時候預估的,可能現在各個地方的這個產能損失與此有出入。而且每個人的這個評判標準也不一樣,我當時給出來的這個產能減幅為18%多一點,現在我傾向于20%左右吧,也不會太多。
四、行業格局的變化
在非瘟的大背景之下,行業的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發生了非洲豬瘟,龍頭企業,大型集團企業的生豬飼養規模、出欄量并沒有太大的減少。也可以這樣講,即使有一定的損失,但后期的自我修復能力非常強。龍頭企業,大型集團企業擁有的資源、所配套的土地、資本等方面都有雄厚的實力,都足以支撐他快速的擴展,復制。這是中小散戶,尤其是傳統養殖戶所不具備的。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龍頭的養豬企業,比如溫氏、牧原開始往下游去布局,去做產業鏈的延伸。他們延伸去做屠宰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跟五大區的分區防控以及國家由調豬變調肉的大前提背景分不開。另外一個原因是豬價,因為豬周期的頻繁波動,豬價價差太大,下游延伸能在產業鏈保證一個合理利潤。
上圖是2019年以來,這些大規模企業的關于生豬養殖投產的情況。我們看到有傳統養豬龍頭企業溫氏。還有以飼料起家的,包括新希望、傲農、東方希望等等企業,他們從飼料端大力布局養豬,非洲豬瘟可能對他們來講是新一輪迅速最大做強占據市場份額的契機。
五、豬肉以及替代品分析
生豬產能減少,市場公認豬肉供應存在缺口。那么誰來替代,替代多少是一個問題。大家認為豬肉和禽肉的相關性和替代性比較高,我簡單的通過這個數據對比得到,禽肉的替代性比較大。
上圖給大家列了一下歷年豬肉產量和對應豬價的趨勢圖。可以看出豬肉產量最低的年份相應要么是豬價高點,要么是肉價上漲的開始。另一張圖是肉類供應整體的統計,從1990年到2018年的肉類產量總量和分布。總結而言,2010年之前,豬肉產量是逐年上升的過程;2010年之后,豬肉的產量相對比較恒定的,但肉類消費總量上升,豬肉占比逐年小幅下降。
為什么說豬肉和禽肉替代性比較好?
因非洲豬瘟前所未有,我們也無類似的經驗。最直接的,或是有借鑒意義的年份兒或經驗是2006年到2007年的高致病性藍耳病給生豬出欄造成了一定的打擊,當時豬肉產量也有很大幅度的下滑,同時這一年禽肉產量有大幅度的增加。不難得出,豬肉缺口相對比較大的情況下,禽肉因為其飼養周期短、繁育能力強而可以迅速補充肉類缺口。
消費占比方面,豬肉消費占比為歷年下降趨勢,禽肉消費占比為歷年上升的趨勢。而且不論從統計局給出的數據還是借鑒國際經驗,我國豬肉消費量龐大,禽肉等人均消費量偏低且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在非洲豬瘟的契機之下,肉雞的替代性效應將首先體現。
不同肉類國際人均消費量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的基本情況。豬肉消費量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與歐盟同一水平線。歐盟豬肉消費量,最高的是香港人均消費量是國內的一倍。禽肉方面中國的消費量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美國、巴西相去甚遠。非洲豬瘟給家禽的發展、雞肉的消費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根據非洲豬瘟減產情況,我簡單的做了一個關于豬肉消費缺口的分析。非洲豬瘟影響居民豬肉的消費量,但降幅無數據,缺口不好評估。因此我按照產能降幅為20-50%不等,以5%的消費降幅階梯給大家展示一下,豬肉的供應缺口有多大,給大家直觀的了解。
歷年的價格數據來看,淘汰雞和白羽雞的相關性比較高,生豬和白羽肉雞的相關性又比較高,雖然生豬和淘汰雞的相關性相對差一點,但總體而言,豬肉和禽肉的相關性比較大。也就是說,從價格相關性上也可以得出,禽肉是較好替代品。在歷史上,2007年、2016年是豬肉產量降幅比較明顯的兩年,禽肉對應的有明顯的增加,說明禽肉發揮了替代效應。結合肉類產量分析,2012年之前,我國肉類產量增速非常明顯,年均復合增長率在2.5%以上,在2012年之后增速趨于平穩,以上說明現在人均肉類消費已經有一定的飽和程度。現階段并不完全是單純從量上去滿足市場需求,更多的是從品質上滿足消費需求。所以對于豬肉的消費缺口以及替代品的作用來看,未來生豬的數量缺口應該存在一個理性的判斷。
簡單預估了一下2019年的禽肉增量約三百多萬噸,增量不足400萬噸。沒有太多的理論根據和科學依據,僅供大家去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