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洲豬瘟的蔓延,給我國養豬產業帶來了慘痛的代價,由于大量生豬被捕殺,市場上的生豬供應一時“洛陽紙貴”??釔鄢载i肉的人們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豬肉價格上,卻很少有人關注到我們每天吃的豬肉都是外來種,本土豬血緣的占比不到10%,而在1994年之前,我國進口豬的占比不到10%。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變化為什么會如此之大?本土豬種的保衛戰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非洲豬瘟給了我們最好的契機。
本土豬面臨絕種危機
豬在中國,是和民眾生活親密接觸的動物,彼此的連接有多緊密?從一個字就透露出端倪,中國人寫一個“家”字,上面的寶蓋頭,其實是一個屋頂,下面是一頭豬,是說你要成立一個家,必須養豬,不然不成家。可以看出豬在當時有多珍貴,在早期,其實家家都要養一兩頭豬,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農業儲備。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雖然我國養豬產業已經有所發展,但仍然以家庭養殖為主,那時候養豬對營養沒有什么要求,豬的食物也以家庭泔水為主,傳統土豬長得都比較胖,瘦肉很少,所以瘦肉非常好吃,但生長速度也比較緩慢、而且換育率低。
我國養豬產業的巨變,最大的關鍵,是育種模式的改變,這得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當時經濟騰飛,人人都賺到錢了,人們開始關注健康,偏愛吃瘦肉豬,豬場就一再改良豬種,育種模式的改變,至今影響深遠。
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人今天吃的豬肉,無論是口感還是口味,都是從那個時候有了巨幅的改變,也就是三品種的飼養模式。這個模式一直固定到現在,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吃三品種的豬,三品種的縮寫是LYD,也就是三種豬的混血兒,L指的是蘭瑞斯,特點是母性強,很會生而且母乳充足;Y是約克夏品種,長得快;最后是D,杜洛克,肉質好。
此育種模式是先以蘭瑞斯和約克夏豬雜交后生下的母豬,再與杜洛克公豬進行配種,所生下的仔豬作為供應豬肉市場的肉豬,這樣的育種方式可產生相當好的雜交優勢,生長性能好、瘦肉率高、生產過程時間短,6個月就可以達到120公斤左右的上市體重,因此效率也極高高。
在市場的驅動下,土豬肉的市場被外來種豬逐漸占領,能肯定的是,目前國內的商品豬,本土豬種的占有量不到10%。據有關統計,當前11個本土豬品種已經消失,其余的如浙江的金華豬、廣西的陸川豬、以及藏豬、香豬等,都成為了保種的品種,本土豬種面臨絕種危機。
為何要保護本土豬種?
養豬人都知道豬種的重要性,現實是當前我國種豬主要依賴進口,這像極了我們的芯片產業,總有一天也會面臨“卡脖子”的局面。
越是不自己培育品種,就得依賴進口,而引進一頭種豬平均需要花費3萬元左右,因此,引種代價昂貴;
越是不自己培育品種,本土豬的品種就會越來越少,本土豬絕種危機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越是不自己培育品種,我們種豬培育技術就沒有強大的那一天,就會陷入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怪圈;
越是不自己培育品種,就會形成品種單一,抵抗風險能力下降的風險,遇到重大疾病時就會被“一鍋端”,非洲豬瘟的教訓難道還不深刻嗎?
同時,也存在會因貿易戰等因素斷供的可能,因為《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要獲得一個物種的種原需獲得物種擁有國的同意。一旦出現斷供,沒了源頭,何談產業?
要想養豬不被“卡脖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自由種豬的自給率,豬種都沒了,何談自給率?所以,保護本土種豬迫在眉睫。
非洲豬瘟給了我們本土豬種崛起的最好契機
2018年,非洲豬瘟在我國大面積爆發,大量生豬被捕殺,這也直接導致接下來2年多時間里,豬肉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威脅國人的餐桌安全,畢竟豬肉消費占國人肉類消費量的65%左右。
而非洲豬瘟發生之快,和品種、環境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遺傳學里有一個重要的公式,就是P = G+E,P是指性能,G是指遺傳,E則是指環境或外在因素。也就是說,一個個體的性能決定于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要想不被非洲豬瘟困擾,我們就必須注重本土豬的培育,保持品種多元化。或許很多人都認為,進口豬替代本土豬,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但其實不然,如果不考慮生產成本,土豬肉的肉質要好于進口豬種的豬肉,這是因為土豬肉的種源是我們先祖根據中國人的喜好,長期選拔留下來的結果,對當地環境有天然的優越性。
可喜的是,國家也已經認識到了本土種豬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55個,保護區7個,國家家畜基因庫1個,各地建設省級地方豬保護區、庫80多個。
相信只要我們加大科研投入,用我們自己的種豬,培育出既能適應國人口感,又能符合市場發展的種豬來,未來也一定能擺脫種豬“卡脖子”的困擾。
對于我們消費者而言,消費本土豬肉與相關產品,就是對保護本土豬種最好的支持。也希望有一天,我們自己的碗里,都是本土豬種的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