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豬價格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一路狂飆,并于次年9月達到最高點,豬價的漲幅和價位是10多年來最高的。但是,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豬價迅速下跌,生豬市場呈現低迷的狀況。
生豬價格下跌原因分析
對于生豬價格下跌,大致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生豬生產規模過大。根據蛛網理論,農產品的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以前高價位的生豬價格引發生豬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因而又出現比較嚴重的供過于求,致使豬價大幅下跌。二是生豬市場需求減少。主要原因是禽流感影響的逐步消除。從禽肉市場行情來看,禽肉經銷戶的營業額正普遍回升,原先因禽流感所增加的生豬市場份額將逐步退出,直至禽肉市場和生豬市場基本各復原位。同時,也有人把生豬市場需求的減少歸結為農村消費啟動不夠和城鎮居民因食肉結構出現多元化而減少了豬肉消費,以及訂單農業發展不夠、深加工發展滯后、豬肉品質不優等因素。筆者以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影響生豬市場需求變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深加工及品質的優化更是生豬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但從短期來看,這些都不可能是市場異常波動的主要原因。至于有人把生豬出口的減少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看待,筆者不敢茍同,因為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生豬生產大國,年出欄近6億頭,但基本是內銷,年活豬出口長期在200萬頭上下波動,其所占比重極低,因而對整個生豬市場的影響甚微。
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會持續多久
專家認為,生豬價格的波動一般是4年一個周期,每個周期分4個階段,市場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個階段大約一年左右時間。但是,筆者以為,這一輪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中間因季節性的原因可能有短期小幅回升,但是要徹底地擺脫低迷的狀態,還需假以時日。從供求規律看,價格要上揚,當有兩種情況:一是需求增加。但是,因為生豬的需求彈性很小,每個家庭的年食肉量變化不會很大,同時我們的生豬深加工、生豬出口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一下子突飛猛進。同時,因禽流感影響所增加的生豬市場份額將逐步退出,所以短期內生豬市場需求非但難以有大的增加,相反地會進一步減少。二是供給減少。總體而言,因為生豬價格暴跌,生豬的生產規模會縮小,但是分析當前我國生豬生產主體的結構,這一個過程較過去而言將要慢得多。當前,我國從事生豬養殖的主要有三種模式:千家萬戶的家庭分散養殖;生豬養殖大戶;規模養殖戶(場或企業)。第一種家庭養殖由于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這種家庭養殖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但仍占生豬生產總量的一半左右。第二種也是以家庭為主,生豬養殖作為其家庭主要收入之一,一般的規模在十幾頭左右,由于生產成本不是很大,對市場的反映比較迅速、靈敏,隨市場變化而調整養殖規模最快。第三種規模養殖(生豬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亦是國家政策鼓勵的方向),由于先期在廠房等硬件設施上的投資巨大,規模一般在百頭、千頭以上,多則上萬頭,市場風險對其沖擊最大,因為固定成本大,“船大難調頭”。在過去的市場波動中,我國生豬養殖以第一或第一、二種生產模式為主,但是現在第三種養殖主體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據統計,2004年底,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生豬養殖戶達143.7萬個,出欄生豬2.34億頭,占當年全國出欄生豬總數的38%。可見,在豬價下滑的情況下,第一種家庭養殖的生產量基本上不會有大變化;第三種對生產規模的調整則因為投資回報周期的考慮,還需要一個適當的過渡時間;第二種養殖主體減少生產的反應會是最快的,但因生產量所占比重小,因而對供給的影響有限。所以,筆者以為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變化。
生豬產業發展對策
政府要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從當前與長遠兩個方面著手,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盡可能快地促使生豬行情走出低谷,推動生豬產業穩定發展。一是要加大對種豬場和母豬生產專業戶的扶持補貼力度,防止母豬銳減,致使生豬產業回升乏力,同時應抓住豬市處于低谷時機,淘汰劣質母豬。這是確保生豬生產和生豬市場穩定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二是加強宣傳和引導,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科學地發展生豬生產。三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切實降低市場交易費用,讓利于民、讓利于農。在生豬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堅持防控并舉,完善疫情監測體系、疫情報告體系和疫情處置體系,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基礎工作,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推進畜牧生產健康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要適應市場需求和增加出口,抓好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生豬品質是關鍵,在提高豬肉質量的前提下,發展生豬國際貿易大有可為。三是以豬肉深加工為重點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目前,發達國家畜產品80%以上是通過加工銷售的,我國的加工率僅在35%左右,還有很大的差距,亦有極大的潛力可挖和大量的工作要做。四是加快推進生豬期貨市場發展。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高端形式。如何有效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組織功能、導向作用和避險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效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通過“期貨+公司+農戶”等模式,以訂單的方式把生豬生產者整合起來,可以有效化解因市場變化、合同不履約等帶來的多重風險。
生豬價格下跌原因分析
對于生豬價格下跌,大致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生豬生產規模過大。根據蛛網理論,農產品的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以前高價位的生豬價格引發生豬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因而又出現比較嚴重的供過于求,致使豬價大幅下跌。二是生豬市場需求減少。主要原因是禽流感影響的逐步消除。從禽肉市場行情來看,禽肉經銷戶的營業額正普遍回升,原先因禽流感所增加的生豬市場份額將逐步退出,直至禽肉市場和生豬市場基本各復原位。同時,也有人把生豬市場需求的減少歸結為農村消費啟動不夠和城鎮居民因食肉結構出現多元化而減少了豬肉消費,以及訂單農業發展不夠、深加工發展滯后、豬肉品質不優等因素。筆者以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影響生豬市場需求變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深加工及品質的優化更是生豬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但從短期來看,這些都不可能是市場異常波動的主要原因。至于有人把生豬出口的減少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看待,筆者不敢茍同,因為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生豬生產大國,年出欄近6億頭,但基本是內銷,年活豬出口長期在200萬頭上下波動,其所占比重極低,因而對整個生豬市場的影響甚微。
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會持續多久
專家認為,生豬價格的波動一般是4年一個周期,每個周期分4個階段,市場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個階段大約一年左右時間。但是,筆者以為,這一輪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中間因季節性的原因可能有短期小幅回升,但是要徹底地擺脫低迷的狀態,還需假以時日。從供求規律看,價格要上揚,當有兩種情況:一是需求增加。但是,因為生豬的需求彈性很小,每個家庭的年食肉量變化不會很大,同時我們的生豬深加工、生豬出口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一下子突飛猛進。同時,因禽流感影響所增加的生豬市場份額將逐步退出,所以短期內生豬市場需求非但難以有大的增加,相反地會進一步減少。二是供給減少。總體而言,因為生豬價格暴跌,生豬的生產規模會縮小,但是分析當前我國生豬生產主體的結構,這一個過程較過去而言將要慢得多。當前,我國從事生豬養殖的主要有三種模式:千家萬戶的家庭分散養殖;生豬養殖大戶;規模養殖戶(場或企業)。第一種家庭養殖由于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這種家庭養殖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但仍占生豬生產總量的一半左右。第二種也是以家庭為主,生豬養殖作為其家庭主要收入之一,一般的規模在十幾頭左右,由于生產成本不是很大,對市場的反映比較迅速、靈敏,隨市場變化而調整養殖規模最快。第三種規模養殖(生豬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亦是國家政策鼓勵的方向),由于先期在廠房等硬件設施上的投資巨大,規模一般在百頭、千頭以上,多則上萬頭,市場風險對其沖擊最大,因為固定成本大,“船大難調頭”。在過去的市場波動中,我國生豬養殖以第一或第一、二種生產模式為主,但是現在第三種養殖主體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據統計,2004年底,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生豬養殖戶達143.7萬個,出欄生豬2.34億頭,占當年全國出欄生豬總數的38%。可見,在豬價下滑的情況下,第一種家庭養殖的生產量基本上不會有大變化;第三種對生產規模的調整則因為投資回報周期的考慮,還需要一個適當的過渡時間;第二種養殖主體減少生產的反應會是最快的,但因生產量所占比重小,因而對供給的影響有限。所以,筆者以為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變化。
生豬產業發展對策
政府要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從當前與長遠兩個方面著手,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盡可能快地促使生豬行情走出低谷,推動生豬產業穩定發展。一是要加大對種豬場和母豬生產專業戶的扶持補貼力度,防止母豬銳減,致使生豬產業回升乏力,同時應抓住豬市處于低谷時機,淘汰劣質母豬。這是確保生豬生產和生豬市場穩定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二是加強宣傳和引導,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科學地發展生豬生產。三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切實降低市場交易費用,讓利于民、讓利于農。在生豬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堅持防控并舉,完善疫情監測體系、疫情報告體系和疫情處置體系,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基礎工作,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推進畜牧生產健康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要適應市場需求和增加出口,抓好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生豬品質是關鍵,在提高豬肉質量的前提下,發展生豬國際貿易大有可為。三是以豬肉深加工為重點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目前,發達國家畜產品80%以上是通過加工銷售的,我國的加工率僅在35%左右,還有很大的差距,亦有極大的潛力可挖和大量的工作要做。四是加快推進生豬期貨市場發展。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高端形式。如何有效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組織功能、導向作用和避險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效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通過“期貨+公司+農戶”等模式,以訂單的方式把生豬生產者整合起來,可以有效化解因市場變化、合同不履約等帶來的多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