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打破我國種豬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境,研發培育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使豬的瘦肉率高達65%-66%,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豬活體種質資源庫,使我國率先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種豬全基因組選擇關鍵技術和種豬體細胞克隆技術規模化應用的國家……
他們一直走在生豬保種前線,為養豬產業打造“中國芯”。他們就是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動物遺傳與繁殖系教工黨支部的同志們。“七一”前夕,該黨支部榮獲“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為讓中國成為“養豬強國”
數十年如一日科研攻關
“要讓中國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這是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溫氏集團研究院院長、華農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珍芳的夢想,也是他所在的黨支部追求的事業。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瘦肉型豬肉消費快速增長,規模化瘦肉型養豬業興起。但當時作為產業核心的原種豬幾乎全依賴進口。對此,吳珍芳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靠我們自己培育的品種供國家使用就好了!”他暗下決心要“破局”行業困境,加快國產良種豬培育,鍛造中國人的“種芯片”。
1998年,以吳珍芳、蔡更元為首的團隊組織開展了“華農溫氏Ⅰ號豬配套系”的選育工作,以及“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項目。團隊多年如一日,走進豬場和實驗室開展各種測定,探究品種改良之路。“為了試驗我們經常熬三四個通宵,那時實驗室沒有空調,我們好幾個人困了就拿著席子在樓頂露天而眠。”吳珍芳回憶說。
2019年,李加琪教授帶領下,組建谷越科技核心基因庫(公豬站),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公豬站,該基因庫年產精液10萬份,覆蓋生豬體系1000萬頭,促進了我國種豬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此外,團隊還致力于提升雞種源品質。支部黨員張細權教授30多年來潛心科研,堅守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肉雞育種崗位。自主育成通過國家審定的地方特色優質黃羽肉雞新品種(配套系)24個,約占全國肉雞育成新品種(配套系)的41%。張細權教授自豪地說:“廣東家禽品種,能保的幾乎都保了。”
為行業和社會
輸送大量人才
鐘情于科研探索的同時,支部成員堅守并踐行教育初心,樹立良好師德師風,長期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第一要務。2015年,吳珍芳被授予“南粵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在學生看來,“吳老師是那么的忙,忙到吃午飯都是應付式的,但只要想請教他,他總是第一時間安排與我們見面”。對此,吳珍芳輕描淡寫地表示:“教書育人,師之責也。”
“科研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并隨時做好遇到瓶頸期的準備。”支部黨員老師們經常向學生強調“實踐出真知”的科研準則,告誡他們越是“瓶頸”就越要堅守初心,“既要有堅持,也不能‘死磕’,要學會機智地尋求另一種思路。”為此,該支部所有研究生導師要求招收的研究生進入專業學習前都要到雞場、豬場或牛場見習一個月,培養吃苦精神,增進專業認知。
支部的每一位同志談起學生都“如數家珍”,他們積極為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和講解考研經驗,助力學生升學就業,指導學生在全國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等競賽上斬獲特等獎等多項佳績。動科院的畢業生就業率、就業滿意度、考研升學率連續多年居全校前列,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為行業和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近三年來該支部共培養150多名碩士研究生,80%以上的學生都扎根到了畜禽保種生產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