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養魚養蝦,在農村可是村民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而在拉堡鎮基隆村大木利屯,有村民利用當地的水資源優勢,引進牛蛙養殖走上增收路,帶動周邊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近日,筆者走進位于拉堡鎮基隆村的牛蛙養殖基地,遠遠便聽見陣陣蛙叫聲,100畝規劃整齊的蛙池內,擠滿了牛蛙。工人們忙著往蛙池里投放飼料,牛蛙不時跳出水面爭相覓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基地負責人陳友文介紹,基地主要以育種、幼蛙養殖和成蛙養殖為主。這些牛蛙是今年3月下塘的,從蝌蚪苗長成幼蛙一般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年可以養6批,年總產量可達100萬公斤左右。“前兩天剛剛銷售了一批牛蛙,按34元1公斤的銷售價格來算,畝產效益還是很可觀的。”說到光明的前景,陳友文笑得合不攏嘴。
聊起養殖牛蛙,陳友文儼然是個專家,這一切的成果得益于這幾年來他的不斷摸索與學習。2018年11月,他以土地流轉租用村民土地的方式,在這片荒地上建起了牛蛙養殖基地,并成立了柳州市陳氏種養專業合作社。一開始,由于缺少技術以及受天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第一批投放的牛蛙種苗只存活不到一半。第二年,他便四處取經,先后到湛江等地考察學習,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后來,他雇工人訂竹板、拉鐵線、蓋遮陽網,將純土池改造成標準的養殖區。“以前去湛江第一次吃到牛蛙,挺驚艷的,肉質鮮嫩,味道鮮美,我就帶了一些苗回來養殖。現在看來,牛蛙的市場前景還是不錯的。”
“今年計劃生產蝌蚪苗3億只左右,預計每批單次量要銷售成品蛙大概15萬公斤,如果不受天氣影響的話一年可以出4批幼蛙。”陳友文介紹。為了養殖出好品質的牛蛙,基地工人們每天都要按時按點進行管理。同時,基地采用活水循環養殖,并配套建設污水凈化設施。目前,該基地已建成養殖池近200個,通過保持牛蛙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分類培育種苗、幼蛙、成蛙等措施來確保牛蛙生態綠色品質。
小牛蛙“大前景”,群眾增收路更寬。發展規模養殖牛蛙,不僅敲開了該村特色養殖的大門,也為當地鄉村振興、村民增收注入了新鮮血液。工人戴鳳清說,從年初開始,她就在這里做工,主要負責育蛙苗、清理水池、日常巡邏等工作,每天工作8個小時,月收入3000多元,還包吃住,比到外面打工強多了。“每天我們都要給蛙定時定量喂料,還要對養殖池進行消毒、換水,保證牛蛙健康。”
近年來,拉堡鎮結合實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蔬菜、蔥花、水稻、沃柑、龍眼等產業,推動特色種養產業在當地落地生根。目前,該鎮各村產業覆蓋率達92%。下一步,拉堡鎮將立足本鎮實際,盤活優勢資源,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