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社2008年4月15日從巴黎發出的一則消息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由400位專家起草的一份報告,題為“對于知識、科學和技術在農業發展中作用的國際評價”。這篇短文對我國當前養豬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聯合圍教科文組織公布的這份由400位國際專家起草的報告指出,“未來農業應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活動,它將以小生產者為中心,更少依賴石油燃料?!彼鼜娬{在提高農業生產率時應與保護資源保持平衡,在未來農業發展的模式,將以小生產者和家庭農業作為中心,并占據著首要地位,主張實行更加公平的農業貿易體制以降低農業小生產者的成本,鞏固本地市場。報告還包括相應的農業發展的技術及農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農業的發展問題,以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和長遠發展問題。
雖然沒有讀到全文,但看了這篇簡要的報道,聯系到我國目前養豬業的發展方向,引發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究竟要朝著什么方向,走什么樣的道路,很有必要進行探討。
總的說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以來,以分散的農民養豬(小生產者的養豬方式)為主,規模養豬為輔(分散養豬占70%~75%左右,規模養豬占25%~30%左右)的養豬業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不僅發展的速度快,在豬的質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我國縣級以下的畜牧獸醫機構以及種豬繁育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基本癱瘓或形同虛設,不結合我國的國情過分要求提高豬的瘦肉率,盲目的、大批量的從國外引進種豬,但檢疫技術及工作又跟不上大批量引種的需要,結果在引種的同時也將國外的豬病都帶進國內來了。還有養豬信息不順暢、不準確,農民和市場溝通不順暢,國家的有關部門掌握不清養豬生產的詳細情況,甚至得到的是虛假的信息。由于缺乏對農民養豬的鼓勵政策,農民養豬對舊家貢獻多,但從困家得到的扶植少,農民養豬從利少到無利,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傷害而大量退出市場。2007年5月起我國豬價突然暴漲,而且是一漲再漲,飼料漲價是一個原因,但其主要原因是提供70%豬肉源的農民養豬大量退出市場而導致豬肉嚴重供不應求,成為推升我國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的重要因素。這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家及時采取了許多恢復養豬產能的政策和措施,重點足支持和鼓勵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豬場養豬和發展養豬小區集中養豬。
從目前情況看,國家采取的措施已經呈現一定的效果,但是發展我國養豬業的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并沒有解決。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究竟依靠農戶分散養豬和小規模專業戶養豬為主,還是發展規模化豬場和小區集中養豬為主,是需要認真論證的大事。因為這關系到農村發展、豬肉的長遠生產和供應以及我國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生產豬肉是需要糧食的,但我國生產的糧食除了滿足人的需要和必要的工業需要外,剩下的糧食是遠遠滿足不了養豬需要的。根據《中國農業年鑒2007》公布的資料,2006年我國豬肉總產量為5197.17萬噸,出欄豬為6.8億頭,平均每頭豬產豬肉76.4千克,與國際上的產肉標準相似。如按照歐美標準生產1頭豬約需糧食350千克計算,共計需糧食2.38億噸。我國糧食總產量約為5億噸,要將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總量將近一半用作養豬的飼料,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國農民傳統的養豬方法是大量利用青飼料和農副產品,適當搭配糧食作為養豬的飼料,所用的糧食約為歐美標準的一半左右。用這樣的飼料來養豬,規模化養豬方式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分散、小規模的養豬才有可能采用,這是我國養豬業最主要的特點。由于這個特點就決定了我國過去分散的、小規模的養豬提供丁70%以上的肉源。那么我們現在是否有必要將這種養豬的結構比例徹底加以改變呢?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有很多理由認為養豬應該發展規?;s化的豬場,因為它是實行現代化養豬的基礎。這種豬場便于控制和管理,有利寸:提高養豬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效率;而家庭養豬太臟,影響農村的環境衛生,要建設新農村必須改變家庭養豬的方式。也有人說,農村現在的勞動力大部分都到城市打工了,農村已沒有人養豬了;還有人認為,分散的千家萬戶養豬無法實現養豬現代化,也不利于市場的發展,等等。因此,農村家庭養豬不需要再發展、重視和扶植了。這些意見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其原因可能是有的人不太了解農村的情況,也有的是認識的錯誤。
實踐證明,我國養豬必須走多元化的道路。養豬要以農戶分散養豬和小規模專業戶養豬為主,同時適度發展中規模養豬,少量發展大規模養豬:并以企業和私人養豬為主,國家控制一部分專門育種用的、科研用的或專門為保種的豬場,還可以發展一部分在特定的繁育體系中的原種豬場等。在我國飼料、防疫、養豬技術、獸醫藥物、環境保護、種豬供應系統等技術有待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情況下,千家萬戶養豬還應該是我國豬肉源的主要提供者。當然其結構比例可根據發展情況進行調整。養豬業以千家萬戶分散的小規模養豬為主,適度發展中、大型豬場的養豬發展道路,是50多年來我國實踐中總結的一條成功經驗。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每當限制農民私人養豬,我國市場上豬肉的供應馬上就會出現嚴重的短缺,一旦放開私人養豬,只需要不足1年的時間,市場上就會出現豬肉供給充足的景象,甚至還要動員老百姓吃“愛國肉”。這些經驗和教訓至今還歷歷在目。實際上我國這次豬肉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民養豬大量退出市場。不少人將豬肉短缺的罪過推到“千家萬戶養豬太分散,隨意性太大而無法控制”,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
農民養豬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國有1億戶農民養豬,每戶農民一年只要出欄3頭豬,那么每年就可以向市場供應3億頭豬,而生產這3億頭豬不用專門的、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所用的糧食只有中、大規模養豬的一半左右。況且農村養豬基本上是不用專門的勞動力的,主要是農村的半勞動力和閑散勞動力;若規模稍大一點,豬舍建沒投資也不用太大,有一兩個勞動力養豬就足夠了,而精飼料需要量卻可以比中、大規模養豬少一半友右。這可以為國家節省多少糧食和財富啊!此外農民分散養豬有利于發展生態養豬,實現農牧結合以充分利用豬糞肥,養豬用水量少,對保護環境和發展沼氣等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幫助農民解決能源需要十分有利,真是一舉數得。當然我們還需要發展中、大規模的養豬以保證生產更多豬肉的種源需求,也利于先進養豬技術的普及和帶動農產發展養豬。這是我國養豬業可持續發展必需的種源和技術基礎。
農民分散養豬和小規模養豬是需要國家扶植的,特別是農民養豬,必須使他們能有利可圖,沒有好處,農民是不會去養豬的。其次在豬病的防治、優良豬種的提供、豬苗的供應、先進養豬技術的推廣、沼氣的利用技術、青飼料種子、養豬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等等,都需要很好解決。特別是豬病防疫體系、市場信息和技術推廣體系要以政府為主導來解決的。有些問題則可以通過民辦養豬協會來解決,也可以通過“公司+協會+農戶”模式來解決。根據目前的情況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很大挫傷,因此需要做好農民養豬的動員和引導工作。主要是解決農民養豬的市場風險和豬病風險兩大后顧之憂。
聯合圍教科文組織公布的這份由400位國際專家起草的報告指出,“未來農業應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活動,它將以小生產者為中心,更少依賴石油燃料?!彼鼜娬{在提高農業生產率時應與保護資源保持平衡,在未來農業發展的模式,將以小生產者和家庭農業作為中心,并占據著首要地位,主張實行更加公平的農業貿易體制以降低農業小生產者的成本,鞏固本地市場。報告還包括相應的農業發展的技術及農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農業的發展問題,以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和長遠發展問題。
雖然沒有讀到全文,但看了這篇簡要的報道,聯系到我國目前養豬業的發展方向,引發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究竟要朝著什么方向,走什么樣的道路,很有必要進行探討。
總的說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以來,以分散的農民養豬(小生產者的養豬方式)為主,規模養豬為輔(分散養豬占70%~75%左右,規模養豬占25%~30%左右)的養豬業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不僅發展的速度快,在豬的質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我國縣級以下的畜牧獸醫機構以及種豬繁育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基本癱瘓或形同虛設,不結合我國的國情過分要求提高豬的瘦肉率,盲目的、大批量的從國外引進種豬,但檢疫技術及工作又跟不上大批量引種的需要,結果在引種的同時也將國外的豬病都帶進國內來了。還有養豬信息不順暢、不準確,農民和市場溝通不順暢,國家的有關部門掌握不清養豬生產的詳細情況,甚至得到的是虛假的信息。由于缺乏對農民養豬的鼓勵政策,農民養豬對舊家貢獻多,但從困家得到的扶植少,農民養豬從利少到無利,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傷害而大量退出市場。2007年5月起我國豬價突然暴漲,而且是一漲再漲,飼料漲價是一個原因,但其主要原因是提供70%豬肉源的農民養豬大量退出市場而導致豬肉嚴重供不應求,成為推升我國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的重要因素。這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家及時采取了許多恢復養豬產能的政策和措施,重點足支持和鼓勵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豬場養豬和發展養豬小區集中養豬。
從目前情況看,國家采取的措施已經呈現一定的效果,但是發展我國養豬業的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并沒有解決。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究竟依靠農戶分散養豬和小規模專業戶養豬為主,還是發展規模化豬場和小區集中養豬為主,是需要認真論證的大事。因為這關系到農村發展、豬肉的長遠生產和供應以及我國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生產豬肉是需要糧食的,但我國生產的糧食除了滿足人的需要和必要的工業需要外,剩下的糧食是遠遠滿足不了養豬需要的。根據《中國農業年鑒2007》公布的資料,2006年我國豬肉總產量為5197.17萬噸,出欄豬為6.8億頭,平均每頭豬產豬肉76.4千克,與國際上的產肉標準相似。如按照歐美標準生產1頭豬約需糧食350千克計算,共計需糧食2.38億噸。我國糧食總產量約為5億噸,要將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總量將近一半用作養豬的飼料,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國農民傳統的養豬方法是大量利用青飼料和農副產品,適當搭配糧食作為養豬的飼料,所用的糧食約為歐美標準的一半左右。用這樣的飼料來養豬,規模化養豬方式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分散、小規模的養豬才有可能采用,這是我國養豬業最主要的特點。由于這個特點就決定了我國過去分散的、小規模的養豬提供丁70%以上的肉源。那么我們現在是否有必要將這種養豬的結構比例徹底加以改變呢?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有很多理由認為養豬應該發展規?;s化的豬場,因為它是實行現代化養豬的基礎。這種豬場便于控制和管理,有利寸:提高養豬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效率;而家庭養豬太臟,影響農村的環境衛生,要建設新農村必須改變家庭養豬的方式。也有人說,農村現在的勞動力大部分都到城市打工了,農村已沒有人養豬了;還有人認為,分散的千家萬戶養豬無法實現養豬現代化,也不利于市場的發展,等等。因此,農村家庭養豬不需要再發展、重視和扶植了。這些意見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其原因可能是有的人不太了解農村的情況,也有的是認識的錯誤。
實踐證明,我國養豬必須走多元化的道路。養豬要以農戶分散養豬和小規模專業戶養豬為主,同時適度發展中規模養豬,少量發展大規模養豬:并以企業和私人養豬為主,國家控制一部分專門育種用的、科研用的或專門為保種的豬場,還可以發展一部分在特定的繁育體系中的原種豬場等。在我國飼料、防疫、養豬技術、獸醫藥物、環境保護、種豬供應系統等技術有待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情況下,千家萬戶養豬還應該是我國豬肉源的主要提供者。當然其結構比例可根據發展情況進行調整。養豬業以千家萬戶分散的小規模養豬為主,適度發展中、大型豬場的養豬發展道路,是50多年來我國實踐中總結的一條成功經驗。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每當限制農民私人養豬,我國市場上豬肉的供應馬上就會出現嚴重的短缺,一旦放開私人養豬,只需要不足1年的時間,市場上就會出現豬肉供給充足的景象,甚至還要動員老百姓吃“愛國肉”。這些經驗和教訓至今還歷歷在目。實際上我國這次豬肉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民養豬大量退出市場。不少人將豬肉短缺的罪過推到“千家萬戶養豬太分散,隨意性太大而無法控制”,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
農民養豬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國有1億戶農民養豬,每戶農民一年只要出欄3頭豬,那么每年就可以向市場供應3億頭豬,而生產這3億頭豬不用專門的、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所用的糧食只有中、大規模養豬的一半左右。況且農村養豬基本上是不用專門的勞動力的,主要是農村的半勞動力和閑散勞動力;若規模稍大一點,豬舍建沒投資也不用太大,有一兩個勞動力養豬就足夠了,而精飼料需要量卻可以比中、大規模養豬少一半友右。這可以為國家節省多少糧食和財富啊!此外農民分散養豬有利于發展生態養豬,實現農牧結合以充分利用豬糞肥,養豬用水量少,對保護環境和發展沼氣等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幫助農民解決能源需要十分有利,真是一舉數得。當然我們還需要發展中、大規模的養豬以保證生產更多豬肉的種源需求,也利于先進養豬技術的普及和帶動農產發展養豬。這是我國養豬業可持續發展必需的種源和技術基礎。
農民分散養豬和小規模養豬是需要國家扶植的,特別是農民養豬,必須使他們能有利可圖,沒有好處,農民是不會去養豬的。其次在豬病的防治、優良豬種的提供、豬苗的供應、先進養豬技術的推廣、沼氣的利用技術、青飼料種子、養豬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等等,都需要很好解決。特別是豬病防疫體系、市場信息和技術推廣體系要以政府為主導來解決的。有些問題則可以通過民辦養豬協會來解決,也可以通過“公司+協會+農戶”模式來解決。根據目前的情況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很大挫傷,因此需要做好農民養豬的動員和引導工作。主要是解決農民養豬的市場風險和豬病風險兩大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