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 南充牧業創輝煌系列報道之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述,使南充畜牧科技得到了大力推廣,強力推動了畜牧經濟發展,畜牧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一是布局區域化。近年來,根據全市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分布及各地資源情況,優化產業布局,強力推進布局區域化,徹底改變了三十年前無序生產加工格局,建立了南部、閬中、營山、儀隴、蓬安、嘉陵6個百萬頭優質肉豬大縣產業帶,營山、嘉陵、南部黑山羊產業帶,西充、順慶奶牛產業帶,儀隴、南部獺兔產業帶,閬中雜交肉牛產業帶,順慶、高坪、嘉陵、西充禽蛋和肉兔產業帶。二是品種良種化。改革開放前,南充所養殖生豬幾乎全部為本地黑豬,瘦肉率僅為38%,料重比在4:1以上,飼養期達1年以上。經30年的發展,全市肉豬養殖95%以上均為改良品種,特別是近年全市普遍推廣DLY、PIC、TLY三雜肉豬,瘦肉率達64%以上,料重比降為2.8:1左右,飼養期縮短為6個月,極大地節省了飼料,縮短了飼養周期,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了數量大、質量好的畜禽產品。2007年底全市已選留LY母豬8.5萬頭,建成千頭外種母豬場達到18個,生豬三元雜交面達到62%。嘉陵四川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從加拿大引進加系優質外血緣純種杜洛克、長白、大約克種豬866頭,在全國創下“四個第一”,此批引種可滿足年建14個500頭規模祖代種豬場的種豬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品種改良和畜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全市牛、羊、禽、兔、蜂等良種率30年前的基本全部本地化,逐漸轉變為良種化,良種率分別達到58%、65%、96%、98%、93%,品種質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三是生產標準化。經過30年的發展,畜牧業已由僅追求數量、產量向高質量、高效益轉變。近年,全市按照構建現代畜牧業的要求,狠抓畜牧標準化生產,嚴格產地環境、生產技術、投入品、產品質量等環節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組織專家制定了《同仁土雞生產標準》等一系列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共10多個,并監督無公害基地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推動標準化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建設,建成無公害產品基地47個,居全省農區第一。四是產品品牌化。為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全市大打品牌戰略,畜禽品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地方優良品種營山黑山羊通過不斷的選種、純化,“營山黑山羊”證明商標成功注冊,成為南充市首例證明商標、四川首個活動物證明商標、全國第三例活動物產品地理商標。“西河山羊”、“川北草兔”、“螺溪河土鴨”、“同仁土雞”、“東觀辣子雞”、“友康蛋雞”、“張飛牛肉”、“二家山兔”等地方家禽品牌相繼誕生,產品遠銷省內外,不斷做大做強。五是防疫科學化。改革開放前,畜禽防疫大多為被動防疫,防疫病種僅限于少數幾種常見傳染病,并采用耳標鉗打孔標示,現在則更換為二維碼芯片溯源信息耳標,畜禽免疫后統一配帶,信息通過掃描,在農業部信息中心實行共享,建成了可防疫情況及產品質量追溯的防疫體系。通過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先后建成了1個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8個無規定動物疫病緩沖區,動物疫病控制、檢疫監督、監測診斷和防疫屏障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疫病防控實現根本轉變。1978年前后,畜禽免疫用疫苗都是各地畜牧主管部門自制疫苗,生產條件有限,疫苗質量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病種不多。當前,全市疫苗均由按GMP標準大規模專業化企業生產,畜禽免疫逐步轉變為政府強制免疫、免費免疫,四季免疫,隨時補免。南充還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實行市政府與縣(市、區)政府簽定重大動物疫病及畜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各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全市豬瘟、口蹄疫、高致病藍耳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每年均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均在70%以上。嚴格報檢制度,在公路沿線合理布局檢疫站點,實行24小時值勤制度;每個定點屠宰場都實行了定點檢疫,派駐了專業檢疫人員,確保隨到隨檢,同時大力推行“三關六崗”制度,畜禽產品質量得到有力保障,讓群眾吃上了“放心肉”、喝上了“放心奶”。全市嚴格執行引種申報制度,嚴格動物引種層級申報,強化檢疫監督,有效地堵截了重大動物疫病傳入,有力控制了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持了全市清凈無疫,確保了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六是科技普及化。30年來,全市大力創新和應用先進的畜牧業前沿技術,先后在全市推廣了生豬雙推五改、飼料青貯、秸稈氨化、三元雜交、牛羊冷配、禽、兔新技術研究推廣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強力推動了畜牧業生產突破性發展,實現了由傳統畜牧業逐漸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并因此獲得了農牧漁業部豐收一、二等獎共6項,國家星火獎3項,省政府科技進步獎15項。畜牧科技進步貢獻率由30年前的不足10%提升至目前的40%以上,科技推廣成效突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述,使南充畜牧科技得到了大力推廣,強力推動了畜牧經濟發展,畜牧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一是布局區域化。近年來,根據全市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分布及各地資源情況,優化產業布局,強力推進布局區域化,徹底改變了三十年前無序生產加工格局,建立了南部、閬中、營山、儀隴、蓬安、嘉陵6個百萬頭優質肉豬大縣產業帶,營山、嘉陵、南部黑山羊產業帶,西充、順慶奶牛產業帶,儀隴、南部獺兔產業帶,閬中雜交肉牛產業帶,順慶、高坪、嘉陵、西充禽蛋和肉兔產業帶。二是品種良種化。改革開放前,南充所養殖生豬幾乎全部為本地黑豬,瘦肉率僅為38%,料重比在4:1以上,飼養期達1年以上。經30年的發展,全市肉豬養殖95%以上均為改良品種,特別是近年全市普遍推廣DLY、PIC、TLY三雜肉豬,瘦肉率達64%以上,料重比降為2.8:1左右,飼養期縮短為6個月,極大地節省了飼料,縮短了飼養周期,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了數量大、質量好的畜禽產品。2007年底全市已選留LY母豬8.5萬頭,建成千頭外種母豬場達到18個,生豬三元雜交面達到62%。嘉陵四川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從加拿大引進加系優質外血緣純種杜洛克、長白、大約克種豬866頭,在全國創下“四個第一”,此批引種可滿足年建14個500頭規模祖代種豬場的種豬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品種改良和畜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全市牛、羊、禽、兔、蜂等良種率30年前的基本全部本地化,逐漸轉變為良種化,良種率分別達到58%、65%、96%、98%、93%,品種質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三是生產標準化。經過30年的發展,畜牧業已由僅追求數量、產量向高質量、高效益轉變。近年,全市按照構建現代畜牧業的要求,狠抓畜牧標準化生產,嚴格產地環境、生產技術、投入品、產品質量等環節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組織專家制定了《同仁土雞生產標準》等一系列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共10多個,并監督無公害基地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推動標準化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建設,建成無公害產品基地47個,居全省農區第一。四是產品品牌化。為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全市大打品牌戰略,畜禽品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地方優良品種營山黑山羊通過不斷的選種、純化,“營山黑山羊”證明商標成功注冊,成為南充市首例證明商標、四川首個活動物證明商標、全國第三例活動物產品地理商標。“西河山羊”、“川北草兔”、“螺溪河土鴨”、“同仁土雞”、“東觀辣子雞”、“友康蛋雞”、“張飛牛肉”、“二家山兔”等地方家禽品牌相繼誕生,產品遠銷省內外,不斷做大做強。五是防疫科學化。改革開放前,畜禽防疫大多為被動防疫,防疫病種僅限于少數幾種常見傳染病,并采用耳標鉗打孔標示,現在則更換為二維碼芯片溯源信息耳標,畜禽免疫后統一配帶,信息通過掃描,在農業部信息中心實行共享,建成了可防疫情況及產品質量追溯的防疫體系。通過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先后建成了1個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8個無規定動物疫病緩沖區,動物疫病控制、檢疫監督、監測診斷和防疫屏障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疫病防控實現根本轉變。1978年前后,畜禽免疫用疫苗都是各地畜牧主管部門自制疫苗,生產條件有限,疫苗質量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病種不多。當前,全市疫苗均由按GMP標準大規模專業化企業生產,畜禽免疫逐步轉變為政府強制免疫、免費免疫,四季免疫,隨時補免。南充還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實行市政府與縣(市、區)政府簽定重大動物疫病及畜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各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全市豬瘟、口蹄疫、高致病藍耳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每年均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均在70%以上。嚴格報檢制度,在公路沿線合理布局檢疫站點,實行24小時值勤制度;每個定點屠宰場都實行了定點檢疫,派駐了專業檢疫人員,確保隨到隨檢,同時大力推行“三關六崗”制度,畜禽產品質量得到有力保障,讓群眾吃上了“放心肉”、喝上了“放心奶”。全市嚴格執行引種申報制度,嚴格動物引種層級申報,強化檢疫監督,有效地堵截了重大動物疫病傳入,有力控制了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持了全市清凈無疫,確保了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六是科技普及化。30年來,全市大力創新和應用先進的畜牧業前沿技術,先后在全市推廣了生豬雙推五改、飼料青貯、秸稈氨化、三元雜交、牛羊冷配、禽、兔新技術研究推廣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強力推動了畜牧業生產突破性發展,實現了由傳統畜牧業逐漸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并因此獲得了農牧漁業部豐收一、二等獎共6項,國家星火獎3項,省政府科技進步獎15項。畜牧科技進步貢獻率由30年前的不足10%提升至目前的40%以上,科技推廣成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