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大型肉雞養殖業紛紛將原來自己經營的規模化養殖場關閉或縮小規模,改為社會化飼養(農戶散養和養殖小區),既以合同形式將雛雞和飼料售給農戶,待農戶將雞養到規定的日齡,公司再以約定的價格收購。這樣既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減少養殖環節所承擔的風險,又使農民有利可圖。這是一條政府鼓勵支持、企業受益、農民獲利的“公司+農戶+養殖小區”發展模式。
隨著我國加入WTO,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逐漸凸顯,進口國在貿易中采用的技術壁壘措施給我國雞肉產品出口設置了很大障礙。另外疫病流行頻繁、雞群死亡率偏高、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完善等都嚴重威脅著“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正常運行。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社會化飼養這種養殖模式進行全面深刻的反省,以其盡快與世界接軌,找出比較適合我國肉雞發展的途徑。
1.我國肉雞社會化飼養的現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資料,2001年中國肉類產量為6547.0萬噸,其中禽肉產量為1273.1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19.4%(世界為29%)。1990年以來中國的禽肉產量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遞增,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
在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在各個“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肉雞社會化飼養有了空前規模的發展,在“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各地又興建了許多“養殖小區”,使肉雞社會化飼養由“公司+農戶”逐步向“公司+養殖小區”的規模化模式發展。另外,由于受資金、養殖風險及飼養成本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已基本上完成商品雞以自養為主向社會化飼養這一養殖模式的過渡,企業自養肉雞已不足10%。
從目前“公司+農戶+養殖小區”經營模式的運行效果來看。基本上做到了三滿意,即政府滿意,養雞能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企業滿意,肉雞社會化飼養既能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減少養殖環節所承擔的風險,又降低生產成本;農戶滿意,養雞本小,利大,見效快,在正常情況下,養1只雞可獲利1-3元。
目前,各個肉雞企業用于生產出口或內銷產品的原料雞,基本上來源于社會化飼養。預計中國雞肉消費量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社會化飼養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2.我國肉雞社會化飼養存在的問題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許多同行人士樂觀地認為,中國禽肉的產品的出口量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因為生產成本低是中國禽肉產品的優勢,但殘酷的現實卻粉碎了很多人的美夢,僅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一季度,日本、歐盟、中東地區、俄羅斯、韓國等中國禽產品主要進口國先后數次因“禽流感(AI)”、“新城疫(ND)”、“磺胺”、“氯霉素”等問題停止從中國進口中國的禽肉產品。
根據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畜禽產品屢遭封殺這一事實來看,病毒和藥物殘留物已成為困擾我國畜禽養殖出口企業的主要問題,而采用“公司+農戶+養殖小區”模式的企業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單從現行的“公司+農戶+養殖小區”上生產體系來看也存在諸多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養殖技術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
主要表現為疫病多發,死亡率高。目前在“公司+農戶+養殖小區”生產模式中,直接從事肉雞飼養或管理工作人員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不懂專業知識,缺乏疫病防治的臨床經驗等問題。而公司派出的技術人員,又因為養殖戶比較分散,終日疲于奔波,技術服務猶如蜻蜓點水,很難做到細致工作,顧點顧不了面,雞群疫病防治工作的質量難于保證。病毒病和細菌病時有發生,一旦發病幾乎整個村莊養殖戶或整個養殖小區無一幸免。由于不能有效地預防疫病的發生,投藥就變成了當前控制疫病的主要手段。頻繁用藥,不合理用藥導致某些細菌的耐藥性增強,可用于臨床的敏感藥物越來越少,有些養雞戶處于自身利益原因,不按規定用藥或不按休藥期規定停藥。迫于無奈,為了確保出口雞肉產品的質量,幾乎所有從事雞肉出口貿易的養雞企業,都已購置了試驗設備、建立起自己的病毒、藥殘檢驗室。現在列入常規檢驗的項目有禽流感、新城疫、磺胺、克球酚、氯霉素等。隨著形勢的發展,檢驗項目還在增加。由于增加了宰前檢驗項目,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出口利潤下降。有的企業干脆停止生食出口業務,原因在于可供生產出口的合格原料雞不能滿足供應,有些小公司無力自行解決這些問題而倒閉。
2.2 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完善
生物安全體系是在大規模養殖條件下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是最有效傳染病控制方法,它將疫病綜合防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時間和空間角度采取防范措施,阻斷病原體傳入途徑,最大限度地減少致病因子對雞群造成的危害。我國大規模肉雞社會化飼養起步時間不長,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對生物安全性認識不足或缺乏深刻理解。無論規模化飼養小區還是散養農戶,區域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這些都為今后肉雞社會化飼養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2.2.1 選址不科學,布局不合理,設施不配套
許多養殖小區或散養農戶在雞場選址時,沒有考慮地勢、氣候、環境條件等因素對未來雞群疫病控制效果的影響,將雞舍建筑在村邊、路邊、低洼地帶、僅有的空閑場地與其他畜禽場比鄰。
在雞場整體布局方面,棟與棟之間的距離過近,有的小區棟間不足6米,根源在于雞舍建的多,從政府得到的補貼越多;雞場內生產區和生活區不分;凈道和臟道混用;有些鄉鎮干部為了搞所謂的政績工程把所有的養殖小區(雞、豬、牛)集中建在一起,擴大影響;有些雞舍使用舊房舍、廢倉庫或簡易塑料棚。
在雞舍建筑和設施配套方面,有些雞場為了省錢,舍外主要道路、舍內地面或墻壁(至少距地面50公分高度)沒有做硬化處理,無法進行徹底的沖洗和消毒;雞舍內建筑簡陋,密閉性和絕熱保溫性能較差,防鳥、防鼠、防蟲功能不良;絕大部分養殖小區或農戶在飲水、喂料、供暖等方面使用的設備比較落后,沒有換氣設施,僅靠自然通風。
由于雞舍在建筑質量和設施配套方面存在天生缺陷,因無法保證舍內小氣候符合雞群生長發育要求,一遇氣候變化,如風、雨、雪或出現極端氣候等情況,舍內環境溫度變化較大,雞群應激頻繁,因此而發病情況屢見不鮮。
2.2.2 人流和物流疏于管理
人員和物品是疫病傳播的媒介。大多數養殖小區沒有圍墻,無法控制場內場外人員進出雞場;小區內雞舍由于若干農戶分別租賃飼養,閑暇時聚堆聊天,互借工具或交叉使用比較普遍;小區沒有專門設置凈道和臟道,無警視標志(閑人免進或防疫重地,謝絕參觀);帶入小區內的物品沒有進行消毒的設施,沒有物品流動的規定或制度。
2.2.3 疫病防制的關鍵環節把關不嚴或被忽略
由于種種原因,某些小區不能做到全進全出制飼養方式,最大日齡差有兩周;雞群免疫有飼養員自己操作,沒有專業人員現場監督指導,免疫質量無法保證;舍內地面沒有硬化,每批飼養結束后無法對雞舍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不能有效地阻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舍內沒有排污設施,舍內污水隨意亂潑;病死雞隨意丟棄和食用;運料車、毛雞車在不同場間料、拉雞,不能做到劃片或定點運輸或對車輛進行徹底消毒。另外大多數雞場沒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沒有環境消毒的計劃,不能有效地殺滅舍內外病原微生物。
2.3 管理制度不全,檢查監督沒保障
大多數養殖小區都是由多位農戶承包飼養,每戶負責1-3棟。小區內沒有明確指定負責人。對小區的管理上,中介組織與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職責劃分。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監督執行辦法,如防疫制度、操作規程等。小區飼養員隨意行為較大,行為后果常常不可預知。
隨著我國加入WTO,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逐漸凸顯,進口國在貿易中采用的技術壁壘措施給我國雞肉產品出口設置了很大障礙。另外疫病流行頻繁、雞群死亡率偏高、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完善等都嚴重威脅著“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正常運行。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社會化飼養這種養殖模式進行全面深刻的反省,以其盡快與世界接軌,找出比較適合我國肉雞發展的途徑。
1.我國肉雞社會化飼養的現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資料,2001年中國肉類產量為6547.0萬噸,其中禽肉產量為1273.1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19.4%(世界為29%)。1990年以來中國的禽肉產量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遞增,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
在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在各個“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肉雞社會化飼養有了空前規模的發展,在“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各地又興建了許多“養殖小區”,使肉雞社會化飼養由“公司+農戶”逐步向“公司+養殖小區”的規模化模式發展。另外,由于受資金、養殖風險及飼養成本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已基本上完成商品雞以自養為主向社會化飼養這一養殖模式的過渡,企業自養肉雞已不足10%。
從目前“公司+農戶+養殖小區”經營模式的運行效果來看。基本上做到了三滿意,即政府滿意,養雞能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企業滿意,肉雞社會化飼養既能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減少養殖環節所承擔的風險,又降低生產成本;農戶滿意,養雞本小,利大,見效快,在正常情況下,養1只雞可獲利1-3元。
目前,各個肉雞企業用于生產出口或內銷產品的原料雞,基本上來源于社會化飼養。預計中國雞肉消費量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社會化飼養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2.我國肉雞社會化飼養存在的問題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許多同行人士樂觀地認為,中國禽肉的產品的出口量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因為生產成本低是中國禽肉產品的優勢,但殘酷的現實卻粉碎了很多人的美夢,僅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一季度,日本、歐盟、中東地區、俄羅斯、韓國等中國禽產品主要進口國先后數次因“禽流感(AI)”、“新城疫(ND)”、“磺胺”、“氯霉素”等問題停止從中國進口中國的禽肉產品。
根據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畜禽產品屢遭封殺這一事實來看,病毒和藥物殘留物已成為困擾我國畜禽養殖出口企業的主要問題,而采用“公司+農戶+養殖小區”模式的企業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單從現行的“公司+農戶+養殖小區”上生產體系來看也存在諸多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養殖技術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
主要表現為疫病多發,死亡率高。目前在“公司+農戶+養殖小區”生產模式中,直接從事肉雞飼養或管理工作人員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不懂專業知識,缺乏疫病防治的臨床經驗等問題。而公司派出的技術人員,又因為養殖戶比較分散,終日疲于奔波,技術服務猶如蜻蜓點水,很難做到細致工作,顧點顧不了面,雞群疫病防治工作的質量難于保證。病毒病和細菌病時有發生,一旦發病幾乎整個村莊養殖戶或整個養殖小區無一幸免。由于不能有效地預防疫病的發生,投藥就變成了當前控制疫病的主要手段。頻繁用藥,不合理用藥導致某些細菌的耐藥性增強,可用于臨床的敏感藥物越來越少,有些養雞戶處于自身利益原因,不按規定用藥或不按休藥期規定停藥。迫于無奈,為了確保出口雞肉產品的質量,幾乎所有從事雞肉出口貿易的養雞企業,都已購置了試驗設備、建立起自己的病毒、藥殘檢驗室。現在列入常規檢驗的項目有禽流感、新城疫、磺胺、克球酚、氯霉素等。隨著形勢的發展,檢驗項目還在增加。由于增加了宰前檢驗項目,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出口利潤下降。有的企業干脆停止生食出口業務,原因在于可供生產出口的合格原料雞不能滿足供應,有些小公司無力自行解決這些問題而倒閉。
2.2 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完善
生物安全體系是在大規模養殖條件下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是最有效傳染病控制方法,它將疫病綜合防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時間和空間角度采取防范措施,阻斷病原體傳入途徑,最大限度地減少致病因子對雞群造成的危害。我國大規模肉雞社會化飼養起步時間不長,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對生物安全性認識不足或缺乏深刻理解。無論規模化飼養小區還是散養農戶,區域生物安全體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這些都為今后肉雞社會化飼養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2.2.1 選址不科學,布局不合理,設施不配套
許多養殖小區或散養農戶在雞場選址時,沒有考慮地勢、氣候、環境條件等因素對未來雞群疫病控制效果的影響,將雞舍建筑在村邊、路邊、低洼地帶、僅有的空閑場地與其他畜禽場比鄰。
在雞場整體布局方面,棟與棟之間的距離過近,有的小區棟間不足6米,根源在于雞舍建的多,從政府得到的補貼越多;雞場內生產區和生活區不分;凈道和臟道混用;有些鄉鎮干部為了搞所謂的政績工程把所有的養殖小區(雞、豬、牛)集中建在一起,擴大影響;有些雞舍使用舊房舍、廢倉庫或簡易塑料棚。
在雞舍建筑和設施配套方面,有些雞場為了省錢,舍外主要道路、舍內地面或墻壁(至少距地面50公分高度)沒有做硬化處理,無法進行徹底的沖洗和消毒;雞舍內建筑簡陋,密閉性和絕熱保溫性能較差,防鳥、防鼠、防蟲功能不良;絕大部分養殖小區或農戶在飲水、喂料、供暖等方面使用的設備比較落后,沒有換氣設施,僅靠自然通風。
由于雞舍在建筑質量和設施配套方面存在天生缺陷,因無法保證舍內小氣候符合雞群生長發育要求,一遇氣候變化,如風、雨、雪或出現極端氣候等情況,舍內環境溫度變化較大,雞群應激頻繁,因此而發病情況屢見不鮮。
2.2.2 人流和物流疏于管理
人員和物品是疫病傳播的媒介。大多數養殖小區沒有圍墻,無法控制場內場外人員進出雞場;小區內雞舍由于若干農戶分別租賃飼養,閑暇時聚堆聊天,互借工具或交叉使用比較普遍;小區沒有專門設置凈道和臟道,無警視標志(閑人免進或防疫重地,謝絕參觀);帶入小區內的物品沒有進行消毒的設施,沒有物品流動的規定或制度。
2.2.3 疫病防制的關鍵環節把關不嚴或被忽略
由于種種原因,某些小區不能做到全進全出制飼養方式,最大日齡差有兩周;雞群免疫有飼養員自己操作,沒有專業人員現場監督指導,免疫質量無法保證;舍內地面沒有硬化,每批飼養結束后無法對雞舍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不能有效地阻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舍內沒有排污設施,舍內污水隨意亂潑;病死雞隨意丟棄和食用;運料車、毛雞車在不同場間料、拉雞,不能做到劃片或定點運輸或對車輛進行徹底消毒。另外大多數雞場沒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沒有環境消毒的計劃,不能有效地殺滅舍內外病原微生物。
2.3 管理制度不全,檢查監督沒保障
大多數養殖小區都是由多位農戶承包飼養,每戶負責1-3棟。小區內沒有明確指定負責人。對小區的管理上,中介組織與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職責劃分。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監督執行辦法,如防疫制度、操作規程等。小區飼養員隨意行為較大,行為后果常常不可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