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鹿奶粉事件到剛剛發生不久的問題雞蛋風波,不免使人產生疑問,處于自然界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在每天吸收大量蛋白質的同時,又把多少有害的“不速之客”帶進身體?“瘦肉精”、蘇丹紅……現在這份化工添加劑“黑名單”上又增加了三聚氰胺,能夠到此為止嗎?
答案可能要從食物鏈的最底端——養殖飼料中尋找。連日來,記者前往多家飼料企業調查發現,三聚氰胺只是假蛋白添加劑譜系里的新成員,全球發展生物能源和糧食危機則是問題集中爆發的誘因。未來,用植物添加劑取代化工添加劑,或許是從源頭上杜絕類似事件重演的方向之一。
蛋白原料中摻假早就開始
11月的廣州,空氣中不帶寒意,蒿棟銘卻感受到一場危機來臨。
“問題雞蛋”事件發生后,罪魁禍首被認為極有可能是蛋雞飼料。幾天前,國家農業部剛剛召開全國飼料整治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嚴厲打擊飼料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違法行為,徹底凈化飼料市場。作為一家本地老牌飼料企業的技術監測人員,蒿棟銘的工作依然正常進行,公司的經銷商也沒有減少入貨量,但對來自全國各地原材料的成分監測還是加強了,自然包括風口浪尖處的三聚氰胺。
“飼料的原材料包括魚粉、玉米、豆粕、各類礦物質,也有國家允許的無害化工添加劑。”堆滿一袋袋添加劑的倉庫內,散發著一股化學品的味道,蒿棟銘向記者娓娓道來,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是其質量優劣的主要標準,養殖戶最為重視。“吃了低蛋白的料,公豬會不發情無法配種,蛋雞的下蛋率也會下降。我們對原料的這方面把關很嚴。”他說,為了謀取更多利潤,往蛋白原料中摻假的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
“最初是羽毛粉,把家禽的羽毛磨成粉末,雖然也含有蛋白質,但是如果不經過高溫水解處理,動物吃了根本就不吸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禽養殖場場主向記者表示,這之后才開始發現各類化工合成的假蛋白添加劑。
蒿棟銘說,三聚氰胺首次現身其實是在去年,在出口國外的寵物飼料里發現的。隨后,農業部迅速出臺了相關的限量標準,各地也開始據此對飼料展開抽檢。根據這份《飼料中三聚氰胺的測定》的行業標準規定,飼料中三聚氰胺含量采用不同技術方法,可檢出三聚氰胺的最低定量分別為2.0mg/kg和0.05mg/kg,比國際上的一般標準更加嚴格。
三聚氰胺問題陸續爆發以后,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徹底避免其在飼料和食品中的危害,需要對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建立嚴格的備案登記制度,立法從嚴追究在食品和飼料中人為添加者。不過,蒿棟銘認為問題癥結在于除了農業部規定的9種只可以用于反芻動物(牛、羊等草食動物)的蛋白精類添加劑外,這些假蛋白添加劑有上百種,如“二脲基”、工業廢料“羥甲基羧基氮”等,摻假的手法很多,監管部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確定需要監測的項目,更遑論一般的飼料企業。
飼料原料價格如坐“過山車”
事實上由于各類動物養殖都需要飼料,在這場風波中不只是奶牛和蛋雞受到影響。廣東省農業廳的抽檢結果顯示,廣東飼料中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98.5%,但仍有8批次不達標,其中就包括了水產飼料。鄭凡是一位在業內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資深人士,他對記者分析說,三聚氰胺波及面之所以如此之廣,與這一兩年飼料原料的大幅漲價有關,如同坐上“過山車”。
“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發展生物能源,加上糧食危機使得玉米、大豆需求增加,導致了玉米、豆粕的價格上升。”鄭凡表示,最早漲價的是魚粉,世界最大的魚粉出口國之一秘魯開始限捕海魚,魚粉價格曾經暴漲2倍以上,其它原材料也在其后先后上漲了一倍左右,這嚴重影響了原料生產農戶和飼料企業之間的一個階層——中間商的利益。
鄭凡說,中國的飼料行業其實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變化——“多吃肉了”才發展起來的。30年前,廣東沒有一家正規的飼料生產企業,現在已經有近400家,成為全國飼料第一大省。過快發展難免良莠不齊,除了十幾家名牌企業外,不少都是些年產量只有1000多噸的“山寨廠”,與此同時也催生了一個中間商階層代企業向農戶收購原料,與奶業擴張下產生的奶站同出一轍。
“雞蛋出了問題就找蛋雞場,蛋雞場就找飼料企業,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鄭凡說,飼料企業直接面對養殖戶,他們看重的不是飼料中的蛋白含量,而是飼養效果,所以沒有動機摻假,而中間商在原料漲價過程中受到的擠壓最大,所以問題應該出在他們身上。現在,不少飼料生產企業都與中間商簽訂了合同,寫明如果中間商在原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出了問題必須由他們承擔全部責任。
檢測一個樣品收費250元
其實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廣東省農業廳就開始要求飼料生產企業開展自檢三聚氰胺,省內各級飼料監管部門隨時抽檢,小企業沒有實力購買檢測設備的,要委托他廠檢測或者送到檢測機構檢測。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了解到,建立一套合格的蛋白類監測技術系統所費不菲,動輒在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對于大多數年利潤只有數百萬元的飼料企業來說,代價過于高昂。
“唯一的選擇就是送檢。”一位廣州飼料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自己就開始把原材料樣品送到指定的檢測機構檢測三聚氰胺含量,但是當時的方法并不是很成熟,誤差經常很大,而且一個樣品收費500元。“這些機構還有大量其它的檢測項目,拖的時間非常長,有時太忙了還會不收樣,這些都影響了企業送檢的積極性。”
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穩定更新,檢測三聚氰胺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一半,但整個廣州還是只有2家可供檢測的機構,希望政府能夠考慮增加數量。另外,飼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之一,從公眾的角度出發,能否借鑒香港等地的經驗,免收費或者再少收一點,以減輕企業負擔。
植物添加劑疑成救命稻草
多位業內人士在采訪中向記者表示,由于動物飼料遭受污染從而危及人類健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必須提倡生產綠色的畜禽食品,而這需要從飼料添加劑抓起。蒿棟銘表示,用具有同等功效的由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添加劑取代現在大量存在的化工添加劑應該是飼料行業的發展方向。
其實,我國的綠色植物飼料資源極為豐富,牧草類、樹葉類、菜葉類和農作物秸稈類等都大有開發利用價值。用綠色植物飼料飼喂畜禽和魚類,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性有保障。以鮮嫩的玉米秸稈、黑麥草、苜蓿、花生葉、甘薯葉、桐樹葉等為主要原料,及時曬干,粉碎就可以做成最簡單的飼料添加劑。有的添加劑不僅能使畜禽及水產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擊病菌;還能促進生長,縮短生長期10%以上。
不過,蒿棟銘卻認為,要把這類產品推廣的難度在于其價格較一般的化工添加劑昂貴。即使按照百分之一的比例配比,一噸飼料就要提高成本200元左右,飼料企業需要考慮市場的反應。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這些生產飼料植物添加劑的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基地或采取養殖大戶加盟的方式,打開綠色飼料銷路,從而推廣天然植物添加劑。
答案可能要從食物鏈的最底端——養殖飼料中尋找。連日來,記者前往多家飼料企業調查發現,三聚氰胺只是假蛋白添加劑譜系里的新成員,全球發展生物能源和糧食危機則是問題集中爆發的誘因。未來,用植物添加劑取代化工添加劑,或許是從源頭上杜絕類似事件重演的方向之一。
蛋白原料中摻假早就開始
11月的廣州,空氣中不帶寒意,蒿棟銘卻感受到一場危機來臨。
“問題雞蛋”事件發生后,罪魁禍首被認為極有可能是蛋雞飼料。幾天前,國家農業部剛剛召開全國飼料整治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嚴厲打擊飼料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違法行為,徹底凈化飼料市場。作為一家本地老牌飼料企業的技術監測人員,蒿棟銘的工作依然正常進行,公司的經銷商也沒有減少入貨量,但對來自全國各地原材料的成分監測還是加強了,自然包括風口浪尖處的三聚氰胺。
“飼料的原材料包括魚粉、玉米、豆粕、各類礦物質,也有國家允許的無害化工添加劑。”堆滿一袋袋添加劑的倉庫內,散發著一股化學品的味道,蒿棟銘向記者娓娓道來,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是其質量優劣的主要標準,養殖戶最為重視。“吃了低蛋白的料,公豬會不發情無法配種,蛋雞的下蛋率也會下降。我們對原料的這方面把關很嚴。”他說,為了謀取更多利潤,往蛋白原料中摻假的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
“最初是羽毛粉,把家禽的羽毛磨成粉末,雖然也含有蛋白質,但是如果不經過高溫水解處理,動物吃了根本就不吸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禽養殖場場主向記者表示,這之后才開始發現各類化工合成的假蛋白添加劑。
蒿棟銘說,三聚氰胺首次現身其實是在去年,在出口國外的寵物飼料里發現的。隨后,農業部迅速出臺了相關的限量標準,各地也開始據此對飼料展開抽檢。根據這份《飼料中三聚氰胺的測定》的行業標準規定,飼料中三聚氰胺含量采用不同技術方法,可檢出三聚氰胺的最低定量分別為2.0mg/kg和0.05mg/kg,比國際上的一般標準更加嚴格。
三聚氰胺問題陸續爆發以后,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徹底避免其在飼料和食品中的危害,需要對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建立嚴格的備案登記制度,立法從嚴追究在食品和飼料中人為添加者。不過,蒿棟銘認為問題癥結在于除了農業部規定的9種只可以用于反芻動物(牛、羊等草食動物)的蛋白精類添加劑外,這些假蛋白添加劑有上百種,如“二脲基”、工業廢料“羥甲基羧基氮”等,摻假的手法很多,監管部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確定需要監測的項目,更遑論一般的飼料企業。
飼料原料價格如坐“過山車”
事實上由于各類動物養殖都需要飼料,在這場風波中不只是奶牛和蛋雞受到影響。廣東省農業廳的抽檢結果顯示,廣東飼料中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98.5%,但仍有8批次不達標,其中就包括了水產飼料。鄭凡是一位在業內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資深人士,他對記者分析說,三聚氰胺波及面之所以如此之廣,與這一兩年飼料原料的大幅漲價有關,如同坐上“過山車”。
“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發展生物能源,加上糧食危機使得玉米、大豆需求增加,導致了玉米、豆粕的價格上升。”鄭凡表示,最早漲價的是魚粉,世界最大的魚粉出口國之一秘魯開始限捕海魚,魚粉價格曾經暴漲2倍以上,其它原材料也在其后先后上漲了一倍左右,這嚴重影響了原料生產農戶和飼料企業之間的一個階層——中間商的利益。
鄭凡說,中國的飼料行業其實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變化——“多吃肉了”才發展起來的。30年前,廣東沒有一家正規的飼料生產企業,現在已經有近400家,成為全國飼料第一大省。過快發展難免良莠不齊,除了十幾家名牌企業外,不少都是些年產量只有1000多噸的“山寨廠”,與此同時也催生了一個中間商階層代企業向農戶收購原料,與奶業擴張下產生的奶站同出一轍。
“雞蛋出了問題就找蛋雞場,蛋雞場就找飼料企業,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鄭凡說,飼料企業直接面對養殖戶,他們看重的不是飼料中的蛋白含量,而是飼養效果,所以沒有動機摻假,而中間商在原料漲價過程中受到的擠壓最大,所以問題應該出在他們身上。現在,不少飼料生產企業都與中間商簽訂了合同,寫明如果中間商在原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出了問題必須由他們承擔全部責任。
檢測一個樣品收費250元
其實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廣東省農業廳就開始要求飼料生產企業開展自檢三聚氰胺,省內各級飼料監管部門隨時抽檢,小企業沒有實力購買檢測設備的,要委托他廠檢測或者送到檢測機構檢測。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了解到,建立一套合格的蛋白類監測技術系統所費不菲,動輒在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對于大多數年利潤只有數百萬元的飼料企業來說,代價過于高昂。
“唯一的選擇就是送檢。”一位廣州飼料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自己就開始把原材料樣品送到指定的檢測機構檢測三聚氰胺含量,但是當時的方法并不是很成熟,誤差經常很大,而且一個樣品收費500元。“這些機構還有大量其它的檢測項目,拖的時間非常長,有時太忙了還會不收樣,這些都影響了企業送檢的積極性。”
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穩定更新,檢測三聚氰胺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一半,但整個廣州還是只有2家可供檢測的機構,希望政府能夠考慮增加數量。另外,飼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之一,從公眾的角度出發,能否借鑒香港等地的經驗,免收費或者再少收一點,以減輕企業負擔。
植物添加劑疑成救命稻草
多位業內人士在采訪中向記者表示,由于動物飼料遭受污染從而危及人類健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必須提倡生產綠色的畜禽食品,而這需要從飼料添加劑抓起。蒿棟銘表示,用具有同等功效的由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添加劑取代現在大量存在的化工添加劑應該是飼料行業的發展方向。
其實,我國的綠色植物飼料資源極為豐富,牧草類、樹葉類、菜葉類和農作物秸稈類等都大有開發利用價值。用綠色植物飼料飼喂畜禽和魚類,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性有保障。以鮮嫩的玉米秸稈、黑麥草、苜蓿、花生葉、甘薯葉、桐樹葉等為主要原料,及時曬干,粉碎就可以做成最簡單的飼料添加劑。有的添加劑不僅能使畜禽及水產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擊病菌;還能促進生長,縮短生長期10%以上。
不過,蒿棟銘卻認為,要把這類產品推廣的難度在于其價格較一般的化工添加劑昂貴。即使按照百分之一的比例配比,一噸飼料就要提高成本200元左右,飼料企業需要考慮市場的反應。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這些生產飼料植物添加劑的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基地或采取養殖大戶加盟的方式,打開綠色飼料銷路,從而推廣天然植物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