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應用最早的是“光合細菌”,用于調節養殖水質,此后陸續開發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弧菌、假單孢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菌等,并快速成為水產養殖中一個新興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具備一定規模的水產微生態制劑企業有數百家,年銷量5萬噸以上,所生產的單一菌種制劑及復合菌種制劑多達50余種,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產業中,今年來卻變得危機重重。
銷量大減
“今年微生態產品銷量可能下降了一半。”中山市恒順獸藥經銷部徐老板日前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據其介紹,到11月初,該店的調水、底改、肥水類微生態制劑產品銷售額還不到10萬元,僅為去年的一半。據了解,中山市是羅氏蝦、白對蝦養殖的集中地,一直是微生態制劑的主要市場。徐老板說,在2004年,一個幾平方的水產藥店,只做微生態制劑,年銷售額就能有幾十萬元,“現在這個產業都已經開始慢慢萎縮了”。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廣東水產微生態制劑企業日子不好過,在珠海、湛江已有部分廠家閉門停業。本報在2008年7月19日曾報道《蝦藥企業陷入生存危機》,如今已經接近年底,事實證明今年廣東水產微生態制劑產業已經遭遇“寒流”。
成本增加、銷量下降、回款減少、資金緊張四大因素造成了今年水產微生態制劑企業經營困境。廣東綠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孫總對記者表示,今年水產微生物制劑銷量明顯下滑,估計廣東省至少減少20%,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湛江市水生生物保健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海坤介紹,今年湛江的各企業銷量普遍下跌20%-30%,且資金回收差,退貨率高。
從事微生態制劑銷售的黃先生對記者感嘆,現在生產水產微生態制劑廠家現狀是多、亂、雜。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林小濤教授對行業現狀表示擔憂。在湛江,他曾見過兩夫婦用廢舊EM原露包裝桶裝上自己家里發酵的光合細菌,貼上標簽,再進行銷售。監管不到位使行業混亂,對此,林教授認為,水產微生態制劑最好是由漁業部門管理,或者由幾個龍頭企業牽頭來規范行業,除了歸屬問題,水產微生物制劑還有標準問題、準入制度問題、使用方法問題等都亟待解決。
用戶漸失信心
“三年前,用于調水、肥水、改底的微生態制劑每畝花費都在1000元以上,但是這兩年幾乎不用了。”中山市港口鎮南九村蝦農老秦告訴記者,因為“用了也沒有什么效果”。那么如果水質不好或者發病了該怎么處理呢?老秦回答說:“白對蝦發病了就放養羅氏蝦,羅氏蝦生病了就放草魚或羅非魚進塘,實在不行就清塘”。
老秦的這種心態已經反映出養殖戶對水產微生態制劑產生了信任危機,南海水產研究所李卓佳研究員對此非常擔心,“養殖戶失去了信心,對這個行業會造成更大的打擊。”
李卓佳認為,其實水產微生態制劑是以后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發展方向,它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通過“水體中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類”食物鏈生態防治方法,可以做到養殖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藥物,符合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
對于目前養殖戶對微生態制劑的信任危機,她認為主要是使用方法問題造成的。水產微生態制劑是活體微小生物,對環境變化反應特別敏感,不同的條件(水溫、pH值、鹽度、透明度、水色、底質、藥物等)下使用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也是部分養殖戶使用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廠家也沒有制定出一套詳細的使用方法;其次是因為質量混亂,標準不一造成的。根據我們實驗室數據顯示,一般光合細菌1-2億/ml含量已經非常高了,而市場上動輒就是10億/ml。就保存形式而言,一般光合細菌為水劑為好,芽孢桿菌為粉劑為宜,但是有廠家出售粉劑的光合細菌。正是這些無序競爭導致整個行業受到質疑,養殖戶也逐漸失去信心。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產業中,今年來卻變得危機重重。
銷量大減
“今年微生態產品銷量可能下降了一半。”中山市恒順獸藥經銷部徐老板日前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據其介紹,到11月初,該店的調水、底改、肥水類微生態制劑產品銷售額還不到10萬元,僅為去年的一半。據了解,中山市是羅氏蝦、白對蝦養殖的集中地,一直是微生態制劑的主要市場。徐老板說,在2004年,一個幾平方的水產藥店,只做微生態制劑,年銷售額就能有幾十萬元,“現在這個產業都已經開始慢慢萎縮了”。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廣東水產微生態制劑企業日子不好過,在珠海、湛江已有部分廠家閉門停業。本報在2008年7月19日曾報道《蝦藥企業陷入生存危機》,如今已經接近年底,事實證明今年廣東水產微生態制劑產業已經遭遇“寒流”。
成本增加、銷量下降、回款減少、資金緊張四大因素造成了今年水產微生態制劑企業經營困境。廣東綠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孫總對記者表示,今年水產微生物制劑銷量明顯下滑,估計廣東省至少減少20%,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湛江市水生生物保健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海坤介紹,今年湛江的各企業銷量普遍下跌20%-30%,且資金回收差,退貨率高。
從事微生態制劑銷售的黃先生對記者感嘆,現在生產水產微生態制劑廠家現狀是多、亂、雜。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林小濤教授對行業現狀表示擔憂。在湛江,他曾見過兩夫婦用廢舊EM原露包裝桶裝上自己家里發酵的光合細菌,貼上標簽,再進行銷售。監管不到位使行業混亂,對此,林教授認為,水產微生態制劑最好是由漁業部門管理,或者由幾個龍頭企業牽頭來規范行業,除了歸屬問題,水產微生物制劑還有標準問題、準入制度問題、使用方法問題等都亟待解決。
用戶漸失信心
“三年前,用于調水、肥水、改底的微生態制劑每畝花費都在1000元以上,但是這兩年幾乎不用了。”中山市港口鎮南九村蝦農老秦告訴記者,因為“用了也沒有什么效果”。那么如果水質不好或者發病了該怎么處理呢?老秦回答說:“白對蝦發病了就放養羅氏蝦,羅氏蝦生病了就放草魚或羅非魚進塘,實在不行就清塘”。
老秦的這種心態已經反映出養殖戶對水產微生態制劑產生了信任危機,南海水產研究所李卓佳研究員對此非常擔心,“養殖戶失去了信心,對這個行業會造成更大的打擊。”
李卓佳認為,其實水產微生態制劑是以后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發展方向,它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通過“水體中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類”食物鏈生態防治方法,可以做到養殖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藥物,符合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
對于目前養殖戶對微生態制劑的信任危機,她認為主要是使用方法問題造成的。水產微生態制劑是活體微小生物,對環境變化反應特別敏感,不同的條件(水溫、pH值、鹽度、透明度、水色、底質、藥物等)下使用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也是部分養殖戶使用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廠家也沒有制定出一套詳細的使用方法;其次是因為質量混亂,標準不一造成的。根據我們實驗室數據顯示,一般光合細菌1-2億/ml含量已經非常高了,而市場上動輒就是10億/ml。就保存形式而言,一般光合細菌為水劑為好,芽孢桿菌為粉劑為宜,但是有廠家出售粉劑的光合細菌。正是這些無序競爭導致整個行業受到質疑,養殖戶也逐漸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