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9日,由我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承辦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人出席并參加了研討。大會通過并發布了《北京宣言》,宣言倡議全球促進傳統醫藥發展。與會者大都對我國中醫藥的發展表示濃厚的興趣和給予了積極肯定。
WHO重視“中國經驗”
“我參觀了11月6日開幕的中國中醫藥展,印象深刻。中國的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展臺,整個中國都在使用中醫藥。在中國,中醫藥已經從一門藝術演變成為一種科學。以實踐為基礎的中醫藥被納入中國的衛生體系之中。這次會議之后,我希望能把中國的經驗介紹給各成員國,讓世界分享中國經驗。”11月7日,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開幕式后的新聞發布會上,WHO總部衛生系統及服務助理干事Carissa Etienne博士如是說。
Carissa Etienne所說的“中國經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傳統醫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體系,使人們能夠自愿、平等地選擇傳統醫藥和西醫藥服務。事實上,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目前在我國,已有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3165所;設立中醫臨床科室的綜合醫院達到8328個,占綜合醫院總數的63.5%;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床位總數達到3.2萬張;綜合醫院注冊的中醫師有4.8萬人。
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對中國政府將中醫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體系表示贊賞。她說,中國各地的公立醫院在提供常規治療的同時,都在采用行之有效的中草藥療法治療許多疾病,傳統醫學得到很好的整合,在常見病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們之所以關注“中國經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將傳統醫藥納入衛生體系的做法,能以較低廉的成本保障人們享有較高水平的醫療保健。據初步統計,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藥處方費用平均值僅為西藥處方費用平均值的76%。正是基于此,11月8日通過的《北京宣言》指出,WHO認識到傳統醫藥是建立在初級衛生保健基礎上公平的、可及的衛生系統的組成部分。國際社會、各國政府以及衛生專業人員和工作者需要采取行動促進傳統醫藥發展,將其作為推動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
隔膜仍然存在
“如何界定療效來自于傳統醫藥,而并非是人們的精神作用?”這是一位英國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問題。這樣帶有疑問色彩的提問在本次大會上并不鮮見。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在介紹我國的中醫藥研究情況時也被問及,所做的研究是否設有安慰劑對照,是否符合多中心、大樣本、雙盲等臨床研究原則等。這些問題提示人們,由于文化的差異、傳統醫藥的特殊性等因素,人們對傳統醫藥的認識仍然不足。
WHO傳統醫學協調員張小瑞博士介紹,在中國2003年抗擊SARS的斗爭中,確診病例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的占到58.3%。WHO與中國政府合作,開展了中西醫結合治療SARS的臨床研究。“雖然這只是一項緊急的研究,但結果仍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SARS可以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所以當時我們提議,如果SARS卷土重來的話,一定要讓中醫藥及早介入。”
張小瑞還介紹,在傳統醫藥的效用中確實存在一些精神因素,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地方,人們在應用植物藥之前會先與植物對話,但傳統醫藥的作用并非僅此而已。 $Page_Split$
美國耶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一個由4味藥組成的藥方,拿掉其中的任何一味藥都沒有治療效果,只有4味藥俱全時才有效。這雖然不能說明這些藥物是如何起效的,但至少證明它的組合是有根據的。
曹洪欣在回答有關中醫藥研究科學性的問題時指出,其實早在“九五”、“十五”期間,我國的中醫藥工作者就開始堅持按照雙盲、對照、隨機、多中心、大樣本的原則進行臨床研究。在對照物選擇上,考慮到倫理因素,多數未進行安慰劑對照,而是以西藥和臨床現有效果最好的中藥作對照。如中國中醫科學院進行的一項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研究,就是以雞尾酒療法作對照。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進行的一項治療糖尿病中藥的研究不僅做到了多中心、大樣本,而且這些中心分布在中國的6個省。
WHO總干事陳馮富珍說:“傳統醫學與西醫學這兩個體系不應該發生碰撞,在初級衛生保健層面上,他們應該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這些不是自然而然的,是需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實現的,合作才能夠成功,我們對此有充分的信心。”
中醫藥海外影響擴大
在本次大會的針灸與人類健康衛星研討會會場外,來自北京軍區總醫院的王文遠醫生被一群“粉絲”們團團圍住。王文遠在會議上介紹的一種易學、易用、效驗的實用針灸技術——平衡針灸,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在我國,針灸由于簡便廉驗的優勢深受人們喜愛,也誕生了不少像平衡針灸這樣的創新療法。隨著針灸在國外的大熱,這些療法也多為海外所認識。
目前,中醫藥的海外影響日益擴大。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奇介紹,已有70多個國家與我國簽訂了含有中醫藥內容的政府協議94個,其中包括與美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政府簽署專門的中醫藥協議45個。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中醫醫療機構,在國外的中醫醫療機構已達8萬多家,有20余萬從業人員,每年有30%的當地人和70%以上的華人接受中醫藥服務;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援助工作持續開展,先后在47支援外醫療隊中派出中醫藥技術人員400余人次,使受援國政府和人民了解了中醫藥,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來華接受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人數逐年增加,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過針灸、按摩、中草藥等中醫傳統療法診治疾病。
中藥成為新藥研發重點
“我們看到中藥產業發展的另一種趨勢,即中藥可以新的身份或表現形式進入國內、國際主流藥品市場,并且將越來越受重視。這種身份就是現代植物藥。”在本次大會的傳統藥物衛星會上,我國浙江一家制藥廠的負責人說。
隔天,在同一會場,我國天津一家藥品企業的負責人介紹了“組分中藥”的概念,即在中藥原方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分離出中藥的有效組分,明確各組分的協同作用,確保有效成分的均一性并建立制藥標準。同時,企業還可以在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選取有效成分構化成一個沒有任何雜質的新藥,使其針對性和治療準確性大大提高。
這兩位制藥企業負責人雖然為各自的企業選擇了不同的藥品開發目標,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中醫藥有可能成為未來新藥研發的重點。 $Page_Split$
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對使用化學藥品的顧慮,引發了一股世界范圍內回歸自然的潮流,傳統藥物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用藥歷史悠久,中藥的療效經得起考驗,是進行新藥研發的巨大資源。特別是在治療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難病等領域,中藥研發已取得一定進展。
當前,中藥已為世界不少國家接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統計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已有20個中藥材品種進入法國植物藥用藥手冊目錄,7個中藥材標準進入法國藥典,4個中藥材標準進入歐洲藥典。我國同美國、加拿大、法國、歐盟、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一直在傳統藥物領域保持密切的合作。
對于中藥的研發,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強調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我們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尋求治療艾滋病中藥新藥時,篩選了20年也沒找到一個有效的單體成分。但僅幾年時間就發現了3個有效的中藥復方。”他認為,中藥成分復雜,中醫擅用復方,因此中藥的開發不能一味地尋求單體,而應看到中藥多成分、多靶點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