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處在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寒冬,但中國醫藥行業所受影響十分有限,2009年的新醫改很可能給醫藥行業帶來爆發性增長。在近日召開的2008上海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們表示,醫藥行業的危機不在外部的經濟形勢,而在本行業內部。
醫藥行業未見“寒冬”
無論是國際上的行業發展趨勢,還是國內的政策導向,對中國的醫藥行業而言,始終是利好消息多。國家生物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朱寶泉表示,全球醫藥市場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醫藥產業的增速明顯下滑;而一些新興藥品市場如中國和印度正在加速發展。
在國內,今年前三季度醫藥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29.5億元,同比增長30.5%,5年來首次接近全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3%的平均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醫藥處處長李宏說,醫藥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利潤總額始終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新醫改政策給了國內醫藥行業進一步發展的機會。醫藥金融分析專家王友紅認為,在未來幾年醫改的大背景下,藥品市場會加速增長,醫藥經濟將持續快速發展。醫保范圍的擴大將使藥品市場的增長空間進一步打開,預計到2011年,我國醫藥市場的藥品銷售總量將突破1萬億元。
行業危機出自內部
但中國醫藥行業的危機仍然存在。李宏說:“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個警鐘,藥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隨時可能給企業、甚至給行業帶來滅頂之災。”
產能過剩最有可能引發質量安全災禍。2003年,國家對藥品生產企業強制執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期望通過抬高企業準入門檻,改變藥企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狀況。但GMP認證的推行出現了很大偏差,一些不具備條件的企業想方設法貸款重建廠房,不惜工本購入昂貴設備。結果,不合規范藥企鮮有被關閉的,整個行業的產能不降反升,出現了70%的增長。2006年至今,幾乎每半年就發生一起藥品安全事件。
李宏說:“發展過快是許多行業的共有現象,但在以誠信為根本的藥品生產領域,高速發展很有可能帶來害人害己的惡果。”專家們表示,各家藥企非常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藥品質量的管理,調整產業結構,不要到事故發生才追悔莫及。
上海藥企已經落后
雖然全國醫藥行業整體看好,但對上海而言,欲求得更大發展的難度很大,差距也很大。2007年,上海醫藥工業總產值為340億元,位列全國第六。排名首位的山東省總產值高達880億元。
另一份來自本市行業協會的醫藥工業報告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醫藥工業總產值為271.93億元,雖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8.8%,但與全國平均發展速度27.91%相比,差距甚大。
藥品質量與創新,是阻礙上海醫藥行業發展的兩大難題。市食藥監管局的監管信息顯示,上海藥企GMP一次合格率不到50%,很多企業都要事后補課。同時,上海在新藥研發上的產出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醫藥行業工業報告稱:“由于近年來上海獲批新藥件數,特別是中成藥落后于山東、江蘇等省,且新品具有延后放大效應,造成中成藥和化學制劑新產品產值明顯下降。”
上海市食藥監管局副局長衣承東說,醫藥行業首先要管好質量,更加規范地生產,隨后再致力于進一步發展。各個政府部門也應當更加緊密地配合,嚴格監管,這樣才可能真正迎來醫藥行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