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特色創新型畜牧業的技術路線是生態化
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可分為傳統化、工業化、生態化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畜牧業的傳統化階段。其特點是在村莊里庭院內進行零星養殖,是“老太太養雞”、“老大爺養豬”、“老爺爺養牛”,這是原始的傳統的落后的發展階段,現已逐步萎縮淘汰。
第二個階段是畜牧業工業化階段。工業化是畜牧業領域的一場革命,由于采取了優良品種、全價配合飼料和先進的工藝設備等,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產量,在短時間內就徹底扭轉了我國肉蛋奶短缺的局面。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但是,規模化、工廠化畜牧業,嚴重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氣等環境,是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罪魁禍首。導致畜禽疫病、農藥與抗生素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引發國際貿易壁壘摩擦,難以持續發展。工業化畜牧業是傳統工業文明的產物,已經過時落后。
第三個發展階段是畜牧業生態化階段。生態畜牧業是現代生態文明的產物,代表著未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畜牧是大產業,生態是大概念,畜牧業生態化關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安全。當前,影響畜牧業穩定、和諧、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諸如飼養動物的疫病問題、農藥與抗生素殘留問題、動物福利問題、動物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飼養動物的環境適應性與抗病力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草原超載過牧與退化沙化問題、土壤退化與水源污染問題、農牧林結合發展問題、氣候變暖和節能減排問題等,都屬于生態系統失衡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生態化途經才能解決。
在生態文明時代,生態化是畜牧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線問題。中國特色創新型畜牧業的技術路線是生態化,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走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自主創新之路;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擺脫疫病藥殘的困擾,從根本上解決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采取健康的飼養方式,才能產出綠色有機食品,進而提升我國畜產品的附加價值,破除國際貿易綠色壁壘,提高市場競爭力。但生態化畜牧業對工業化畜牧業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態化”也不是將“工業化”推倒重來,而是揚長避短地提升。既是對工業化畜牧業的顛覆與革命,也是對工業化畜牧業的繼承和發展。
二、草原牧區肉羔羊當年育成出欄技術路線
全球綿羊產品的市場需求由毛向肉轉型。由于化學纖維已大量替代羊毛,成為紡織工業的原料,普通細羊毛市場需求萎縮價格低迷,全世界的綿羊業都從過去的“毛主肉從”轉型到現在的“肉主毛從”。我國五大牧區的草原畜牧業,綿羊所占比例高達70%以上,且多是普通細毛羊。
我國草原牧區不宜發展細毛羊。草原牧區的細毛羊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當年為了滿足紡織工業對羊毛的需求,人為硬性發展起來的。我國五大牧區草原氣候干旱寒冷且季節性強,由于環境不適與營養不良,導致羊毛質量差、價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在細毛羊產業中,毛是主產品,肉是附產品。羊是毛的載體,養細毛羊就是為了收獲羊毛,商品羊為了在第二年獲得剪毛,必須渡過冬季。在種公羊、基礎母羊與商品羊都要越冬的前提下,無可避免地擴大了越冬畜群的數量,從而加大了冬春脆弱期草原的壓力,加速了草原退化沙化。要避免這種情況,只有將細毛羊轉型為肉羔羊,使之在當年育成出欄。最大限度地減輕冬春季草場的壓力,對草原生態實現有效的保護。
牲畜實行季節性減員。冬春是缺草少料的季節,是草原最脆弱的時期,也是牲畜掉膘減重的季節。在牧區畜種結構中,肉羔羊是可以實行季節性減員的畜種,秋末冬初商品羊全部出欄,把消耗掉膘不增重的冬季躲避過去。過冬的只有少數基礎母畜和種畜,減少了冬季對草料棚圈的需求,也減輕了冬春脆弱期草原的壓力。初春草原產草量低,但同時羔羊尚小,采食也少,待羔羊長大采食量增多時,草已長高,羊的長大與草的長高和諧一致。
草原實行季節性休牧。冬春是草原最脆弱的季節,特別是春季青草返青期。由于可供羊啃食的草量太少,難以滿足牲畜需要,誘使其逐食“跑青”,在干旱的春季頻繁踐踏極易造成草原沙化。冬春放牧特別是春季返青期放牧,對草原破壞十分嚴重,“超載過牧”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為保護冬春脆弱期的草原,需要實行季節性休牧。
將烏珠穆沁、歐拉羊等本土優秀肉羊提升為牧區主導畜種。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天然草原,都是季節性草原。牧草在暖季里迅速地長高,又迅速地枯黃。期間僅有短短的三四個月。肉羊必須在這三四個月內,抓住盛草期這個難得又短暫的機遇,在暖季里迅速長大上膘。只有在生長性能方面具有彈跳力、爆發力的優秀肉羊品種,才能適應如此嚴苛的自然環境。內蒙古的烏珠穆沁大尾羊、新疆的阿勒泰大尾羊、青藏高原的歐拉羊等優秀本土肉羊,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都是粗毛羊,都是專門化的肉用羊,都擁有突出的肉用性能,所以能實現羔羊當年育成出欄。 $Page_Split$
建造越冬棚圈,改接春羔為接冬羔,擇機適量進行精料補飼。提早在七月份配種,在春節前后利用暖棚條件接冬羔,待到正常接春羔的清明時節,冬羔已長成半大羊。這時天已變暖,青草也已長高,在四個月的盛草期暖季里,實施晝夜放牧和精料補飼等措施,就能迅速達到出欄標準。肉羊作為反芻動物,要推廣使用非蛋白氮加糊化玉米的配方飼料,提高飼料利用效率。
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贏。實行羔羊當年育成出欄,商品肉羊在秋季出欄了,越冬的只有種羊和母羊,冬春季便減少了對飼草料、棚圈的需求。冬春舍飼喂養,不再進行放牧,這樣便消除了牲畜冬春季節的超載過牧現象。緩解了草畜矛盾,制止了草原的退化沙化,從而保護了極度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同時,能夠大幅度提升羔羊的肉用生產性能,并提升肉產品價值,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提高了養羊的出欄率和商品率,也提升了羊肉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有效地增加了牧民收入,也實現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羔羊當年育成出欄,能夠使草原牧區畜牧業迅速改變落后面貌,走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科學發展之路。
三、農區肉羔羊生態化飼養技術路線
1.農區肉羔羊的本土化品種優勢
在中國肉羊產業發展歷程中,幾乎所有的國外優秀肉羊品種都被引入中國,如薩福克、無角陶賽特、杜泊、夏洛來、特克塞爾、德肉美等。靠“引進”來建設中國肉羊產業體系,缺點是太貴、太缺、太驕、太瘦。種羊價格貴,農民買不起;種羊數量缺,難以滿足需求;引進的種羊嬌氣,抗逆性、耐粗飼較差。農民在實際生產實踐中,受諸多條件限制,難以達到所要求的營養標準和飼喂條件,所以引進肉羊品種的生長潛力難以發揮和體現;引進種羊肉質較瘦,不適合喜食略肥羊肉的中國消費者,也難以滿足中東客戶的需求偏好。過分單純地依靠“引進”來建設中國的肉羊產業體系,導致中國至今沒有形成主導性的雜交組合路線,沒有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模式,沒有開發出能代表國家與民族水平的作品,無法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
農區肉羔羊的雙親都是中國本土肉羊,適應性、抗逆性都優于國外引進的肉羊品種。農區肉羔羊母本是小尾寒羊,具有多羔多胎的優點。父本是烏珠穆沁大尾羊,采食能力強,肉用性能好。農區肉羔羊父本母本都是“現成”的,種群龐大且數量充足,不用花錢建設專門種羊場。采取虛擬方式即可形成配套供種體系,直接組合經濟雜交,就能迅速形成產業規模。農區肉羔羊種羊價格低,農戶買得起,可以采取本交方式生產繁育。農牧民操作簡單容易,不麻煩不費勁,農牧民愿意接受,容易推廣普及。農區肉羔羊父母本種群數量龐大,繁殖力強,可以迅速上量形成較大規模,形成產業集群。
2.農區肉羔羊牧場建設
農區肉羔羊的優勢區域是玉米秸稈資源豐富的農區,主產區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盟市。該區域內不僅飼草資源豐富,飼料資源也豐富。小型規模化農戶是飼養農區肉羔羊的基本單位,飼養規模以30—50只為宜。農戶實行種養結合和自繁自養,飼草飼料是自家土地種植的,羊羔由自家母羊繁殖生產,不從市場購買,降低了交易成本。糞尿則就近進入自家田地里做肥料。
農區肉羔羊牧場選址在遠離村莊庭院的田間地頭,建在靠近農戶自家承包田的林地荒地上。農區肉羔羊牧場建設內容簡單,僅含羊舍和糞場,以及簡易的生產生活設施。沒有圍墻,不要求水電配套,運動場在場外解決。既節省投資,也減少了建場占地面積,有利于選址。羊舍建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處,為單坡式半開放塑料暖棚,冬季利用日光增溫,夏季敞開通風。
利用“兩地三邊”廉價的飼草資源進行放牧。利用周邊地區零星分散的草場資源,見縫插針地進行季節性放牧。以獲取不花錢的飼草資源,降低飼養成本。“兩地三邊”是廉價的飼草資源,“兩地”指荒地、林地(速生林、稀疏林、灌木林),“三邊”指路邊、渠邊、地邊。
對農區肉羔羊母子補飼精料。農區肉羔羊是商品化養殖,商品羊飼養周期短,母羊繁殖強度大,都必須補飼精料。推廣使用非蛋白氮加糊化玉米配方飼料,以提高飼料利用率。
3.玉米秸免鍘就近青貯是價廉、質優、量大的飼草來源
農區缺乏草場放牧資源,發展草食動物畜牧業,需要解決飼草來源問題。我國年產玉米秸約2億噸,是數量巨大的飼草資源,也是價格低廉的飼草資源。玉米秸經過青貯,還是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的優質飼草資源。
傳統的玉米秸利用方式,是用干玉米秸飼喂牛羊,纖維素木質素含量高,草質粗硬,適口性差,消化率低。通過氨化、堿化、微貯等技術措施處理,雖然提高了玉米秸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但費工、費錢、費事,農民不愿接受,難以大面積推廣普及。
青貯可以提高適口性,提高消化率,提高營養價值,是玉米秸利用的最佳方式,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但國外普遍推行玉米全株青貯,種植的是專用青貯玉米,連稈帶穗全株切碎,制成青貯飼料。這種方式提高了玉米的生物學產量,大大提高了能量、蛋白質的收獲量。 $Page_Split$
在中國玉米產區,農民不愿接受玉米連稈帶穗全株青貯,認為不把籽實收獲起來,地等于白種了。實行玉米帶穗全株青貯,不僅存在農民心理習慣障礙,也存在著比較利益低、機會成本高的問題。當前,在玉米乙醇能源工業的刺激拉動下,玉米粒價格不斷上漲,農民更加不愿放棄玉米粒。現在畜牧業收益低風險大,農民將玉米粒與秸稈一起貯在地下,用來飼喂牛羊,最終能否掙到錢是未知數沒把握,自然不愿帶籽實全株青貯。
農民秋季收割順序,一般是先黍子再谷子再高粱,最后才收獲玉米。待到此時玉米秸稈已經枯黃,喪失了玉米秸青貯地大好時機。玉米秸切碎青貯,需人手較多,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有人收割,有人運輸,有人鍘碎,有人踩壓。這種流水式配套的連續作業方式,需要10人左右。而免鍘就近青貯則需人手較少,2—5人就能干,不受人手多少的限制。采取鍘切青貯方式,雖然能夠保證質量和飼喂方便,但在人手緊張、車輛缺乏的秋收大忙季節無法實施。玉米穗達到乳蠟熟期可以收獲,而玉米秸仍然青綠,適合青貯的這段時間極短,僅二三周時間。這段時間非常寶貴,轉瞬即逝,如果不能緊緊抓住,就會錯失良機。只有采取省人、省錢又操作簡單的免鍘就近青貯,采取極為省工簡便的不鍘切整株青貯、不長距離運輸的就近青貯。才能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完成玉米秸的青貯工作。免鍘青貯能夠搶時間爭速度,能夠在短短的兩三周內,將青綠玉米秸青貯入坑。到了飼喂的時候,農忙季節已過,有充分的時間和人力來進行切鍘處理。
玉米免鋤就近青貯的方法是:在玉米穗乳蠟熟期盡早收割,將玉米稈帶穗收割,運輸至附近青貯坑旁(青貯坑在農閑時挖掘備好)。將穗帶苞扭下,運至村內庭院場地,再逐漸剝掉苞皮,將稈整株扔入青貯坑踩實青貯。將玉米秸由地面堆放變為地下青貯,不占地面空間,不污染村莊庭院,減少火災風險。青貯之后,適口性強,提升營養價值,利用時間延長,值得大力推廣。
玉米青稈免鍘就地(近)青貯,地面仍留高茬,從十月初到翌年三月供牛羊放牧使用,等于把收獲后的莊稼地變成牧場。春耕前,用旋耕機將殘稈與根茬一并切碎,實行秸稈還田,進行免耕作業。高茬放牧與免翻耕作業前后配套,高茬放牧時,牛羊糞便直接排放在田地里,加之播種前根茬殘稈粉碎還田,增加了土壤肥力,實現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緊密結合。由于免翻耕作,在春秋季不翻耕土地,有土壤保墑和防止風蝕的作用,殘留立稈有利于冬春積雪,不進行秋春灌溉能節水,實現了保護性耕作。
四、世界屋脊藏酷牛兩年育成出欄技術路線
1.藏酷牛兩年育成出欄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青藏高原的冬季是漫長的,大約占全年的2/3。青藏高原冬季的寒冷是嚴酷的,整個冬天都是冰天雪地。青藏高原冬季缺草是突出的,當地人工種草數量有限,外地調草路途遙遠運費太高,遠水不解近渴。在天寒地凍、氣候嚴酷、缺草少料的青藏高原,藏牦牛每度過一個冬季,就要大量損失活量。度過的冬季越多,損失的活重數量越大。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實行牦牛季節性減員,采取措施讓牦牛犢在兩年內出欄,僅經歷一個冷季,利用了兩個暖季生長,減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損失。這樣,就大量節約了飼草資源,實際上等于節約了青藏高原寶貴的生態資源。青藏高原的飼草資源是光照、水分、熱能、土壤營養元素的結晶,是十分寶貴稀缺的資源。通過縮短牦牛飼養周期、減少活重消耗損失來節約青藏高原生態資源,走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之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牦牛犢兩年內育成出欄,提高了牦牛的出欄率和商品率,也提高了經濟效益,是牦牛產業化的突破口。這樣商品畜就不必再年復一年地度過缺草少料、天寒地凍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減重的冬季。減少了越冬牛群數量,就減少了對飼草料的需求,需要越冬的只有數量較少的母畜,及育成過程中的商品畜,減少了對棚圈草料的需求。可以將寶貴的、數量極少的飼草飼料和棚圈資源,留給基礎母畜使用。同時也減輕了冬春草原放牧的壓力,保護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態。
如果牦牛肉賣成普通牛肉的價格,就無法增加效益讓牧民增收。現在牦牛飼養周期太長,七八年才育成出欄。飼養日齡過長的老牦牛,肉質粗硬,在品質上是無法支撐高檔牛肉品牌的,需要縮短飼養日齡,在兩年內出欄,才能保證肉質的嫩度。
2.藏酷牛兩年育成出欄技術路線
藏酷牛利用西門塔爾進行種間雜交。我國利用良種黃牛生產犏牛,已有多年歷史,實踐結果證明:乳肉兼用型的西門塔爾與母牦牛雜交效果好。其后代(F1代)生長發育快,各期活重都比家牦牛顯著提高,產肉量提高50%%左右,產乳量提高兩倍左右,對高寒環境也有很強的適應性。
藏酷牛利用野血牦牛進行種內雜交。經我國牦牛科學家的多年努力,野血牦牛改良復壯家牦牛已獲得成功。導入野血后牦牛的各期活重,產肉產奶生產性能明顯提高,生活力與抗逆性也明顯提高,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 $Page_Split$
藏酷牛采用西門塔爾、野血牦牛作雙父本,進行交叉輪交,生產商品雜種牛。由于種間雜交生產犏牛到第二代之后,生產性能與生活力都急劇下降,藏酷牛方案采取雙父本,將種內雜交與種間雜交二者組合在一起。在引入西門塔爾提高肉乳生產性能的同時,也安排野血牦牛交叉輪交,及時提升牦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低到30%%以下,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適應能力。
首先用西門塔爾做父本,與母家牦牛種間雜交,將其后代公牛在二年內育成作商品牛出欄。母雜種牛做繁殖用,再與野血牦牛雜交,之后利用雙父本交叉輪交生產雜種牛。以后各代次的雜種公牛,都在兩年內育成出欄。并交替使用西門塔爾和野血牦牛作父本,與雜種母牛進行雜交,連續生產雜種牛。
種間雜交生產犏牛,是獲得高效益的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但沒有野血牦牛種內雜交的參與,雜交后代在青藏高原的適應能力與抗逆性無法保證,亦不能解決家牦牛的退化問題。因此,把種間雜交與種內雜交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取長補短,并缺一不可,實行集成創新,是牦牛雜交改良確實可行的技術路線。
推廣普及人工授精技術是關鍵點。由于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都已成為成熟技術,西門塔爾和野血牦牛都有商品凍精,都能滿足生產需要。在生產實踐中,牧民有條件放棄飼養公牛,利用凍精采用人工授精技術進行生產繁育。為牧民提供野血牦牛和西門塔爾凍精,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由牧民實施人工授精,這是一項成熟技術,在技術層面上也不存在障礙。只要將人工授精技術在牧民中推廣普及成功,即解決全部問題。
將公牛犢作為商品牛兩年育成出欄。由于雜種牛雄性不育,雜種公牛無種用價值,將其作為肉用商品牛,在兩年內育成出欄。放棄本交配種,采用人工受精形式,不再飼養多余的公牛,這樣牧民就優化了畜群結構,雜種公犢就成為青藏高原肉牛生產的主體。牧民飼養的都是基礎母畜和育成過程中的商品畜,提高了出欄率和商品率,也使草原載畜量下降,減輕了高寒草原的壓力,保護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態環境。
草畜承包到牧戶后,牧民的種公牛多在本群中選留,近親繁殖嚴重。良種公牛少,公牛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導致了家牦牛體格變小、生長增重緩慢等退化現象。如果繼續采取本交自然交配,則上述弊端難以有效扭轉。若放棄本交自然交配,采用現代成熟的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則良種公牛來源問題,就可以通過外部配套順利解決,近親繁殖問題也能有效避免。家牦牛退化問題,從而得到根本解決。
將雜種牛做基礎母牛用于繁殖種群。在藏酷牛模式中,各代次雜種牛都具有較好的雜種優勢,對母系的性能也進行了提升,積累儲備了較好的改良效果。西門塔爾不僅是良好的父系品種,也具有良好的保姆性和哺乳能力,它的雜交后代也是非常好的母系。雜種牛繼續留作基礎母牛,供繁殖使用(雜種牦牛僅雄性不育,母牛仍有正常的繁殖力),不會造成母牦牛數量的減少,能保持牦牛種群數量的穩定。
藏酷牛的產業化,會逐步地把家牦牛種群轉型為雜種牛群,也可以說是改良牛群。經過若干代次之后,青藏高原牦牛種群,將成為既適應高寒草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又具有較高生產性能,同時商品率也較高的改良牛群。
五、肉奶牛生態化飼養技術路線
1.實行種養結合與自繁自養降低成本
奶牛業一次性投入大,奶牛飼養周期長,整個產業適應市場波動變化的能力弱。特別是農民從事的飼養環節,通過原料奶提價來實現效益受制約,只能在降成本上下工夫。但是,農民不能插手加工與銷售環節,只有在飼養環節中降成本。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種養結合和自繁自養。所謂種養結合,就是種植業與養殖業在一個農戶中緊密結合。在種養結合模式里,奶牛糞便直接進入農田資源化地利用,既減少了購買化肥的投資,降低了種田成本,也費用低廉地實現了環保治污。在種養結合模式里,奶牛養殖戶有配套的草場資源,或者有配套的土地資源,可以種植飼草和飼料。由于能夠廉價獲得飼草和飼料資源。牛犢也自繁自養由自家母牛生產,能夠利用實物資源替代短缺的貨幣。這樣既減輕了對貸款的依賴,減少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飼養成本,提升了穩定持續經營的能力。
飼草飼料價格持續上漲、奶牛飼養成本上升、牛奶收購價格長期低迷,致使奶牛養殖戶陷入無利虧損的困境。其深層次原因是種養分離模式造成的。由于我國奶牛養殖追求大型規模化,在圈舍設備上貪大求洋,大興土木,自己手中沒有那么多錢,就大量舉債,帶來了還本付息的壓力,造成了市場低迷時資金鏈斷裂的隱患。大型規模化養奶牛,自家沒有足夠的草場進行放牧,也沒有大量的土地用來種植飼草飼料。所以,飼草需要購買,飼料需要購買,牛犢需要購買,勞動力也要花錢雇傭。提高了交易成本,導致整個飼養成本提高。
我國的奶牛業片面地追求規模化,這種違背國情、貪大求洋的規模化,將中國奶牛業引入誤區,推進水深火熱之中。造成奶牛業種養分離,不僅飼養成本高,還造成環境污染,提高環保治污成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奶牛業,不僅是規模化的,還是種養結合的。規模化是外表是形式,種養結合是實質是真經。遺憾的是,我們生搬硬套地學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沒有學到真經。由于美國土地資源豐富,農民的數量少,可以廉價地大量提供土地給奶牛戶,用來大面積地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草,為大規模養殖奶牛提供質優、價廉、量大的飼草料資源。美國盡管資金實力雄厚,也并不花費大量資金建設排污設施,從事運行費用高的設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種養結合方式,利用農田消化養殖業的污物,變廢為寶資源化地解決養殖業污染。美國的養牛場都是農牧結合型的,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養殖業糞便污物由耕地農田消化轉化,既根除了環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Page_Split$
而我國農戶手中擁有的土地面積少,土地集中流轉又受到制約。在我國農戶大規模養奶牛,無法實現種養結合。養牛戶實行種養結合,只能采取小型規模化飼養方式,自家有多少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飼草和飼料,就養多少牛。土地規模小,就相應降低飼養規模。實行種養結合,飼草飼料自家種植,勞動力來源于自家,牛糞由自家農田消化,牛犢來源于自家母牛,滾雪球式發展壯大。放棄大型規模化,實行小型規模化,養牛戶才能擺脫當前的困境。
我國的養牛業不宜片面追求規模化,也不能片面追求過高的單產,新西蘭、印度奶牛發展模式值得參考。新西蘭的奶牛業全球領先,但單產僅3噸左右,由于不追求過高的單產,所以基本不補精料(新西蘭本國不產玉米大豆,補精料則要進口,必然提高飼養成本)。新西蘭利用大面積優質草場放牧飼養奶牛(放牧飼養比舍飼圈養成本低)。新西蘭奶牛單產雖不高,但成本低,奶質優,在國際上價格競爭力最強。印度也是立足國情養奶牛,沒有盲目地照搬發達國家的大型規模化,除少數種牛繁殖場外,很少有大型奶牛飼養場。逾70%的牛奶,都是由僅有1—2頭奶牛的個體農戶飼養的,這樣的發展模式,帶動了大量的農民就業,也帶動了大面積的農戶增收。
2.通過肉奶結合化解市場波動風險
制約中國奶牛業發展最關鍵的問題,是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市場制約問題。市場需求是波浪型的,造成波動的因素,可能是經濟因素,可能是社會因素,也可能是自然因素,還可能是偶然性事件的影響。一句話,市場需求受多種因素左右影響,不可能是靜態常量。因此,對產銷活動要隨時隨地微調產量調節供需,進行動態平衡。但是,在產能過剩和產品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如果產業鏈中游的加工環節壓產限價,產業鏈下游的銷售環節控量壓價,都會給位于下游處在弱勢飼養環節的養牛戶造成損失。在加工與銷售環節出現壟斷的情況下,養牛戶急需獲得市場博弈的主動權,唱國際歌,自己救自己。自身機制要彈性靈活,以提高適應市場波動的能力。既能踩油門,也能踩剎車,能夠動態地平衡供需關系,才能生存并持續發展。
現在,飼養純種奶牛的單一養殖結構,追求高投入高單產的目標導向,推崇規模化的發展模式,導致養牛戶只能畫地為牢硬扛死守,缺乏彈性靈活,沒有應變能力,不能與市場變化互動平衡,陷入無法解套的被動困局。肉奶牛模式將肉與奶結合在一頭牛身上,將牛作為一個生產車間,既要奶,也要肉,肉奶結合奶肉兼得。當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時,腳踩兩只船,增強了抗風險和抓機遇的能力。市場上奶價貴則賣奶,肉價高時就賣肉,彈性靈活地應對市場的波動變化。
肉奶牛的母本是西門塔爾改良牛,用荷斯坦奶牛進行乳用方向的雜交改良,采取凍精人工冷配。雜交后代仍留作基礎母牛,供繁殖使用。利用西門塔爾和荷斯坦這兩個父本進行交叉輪交。在生產實際中,究竟孰肉孰奶,肉與奶孰多孰少,農戶可根據市場行情進行靈活的調節。東北區由于凍精冷配技術的普遍推廣,經過多年努力,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西門塔爾得到大面積推廣,雜交到三代以上,基本上已經西門塔爾化了,這是發展肉奶牛的寶貴資源,是現成的種群基礎。實行肉奶結合牛的發展模式,不用耗費巨資到國外進口奶牛,我國奶牛業就能低成本迅速地大發展。同時,還能帶動肉牛業低成本迅速地大發展,在優勢區域形成產業集群。
3.肉奶牛牧場的建設
(1)肉奶牛牧場選址在遠離村莊庭院的田間地頭,建在靠近農戶自家承包田的閑地上。肉奶牛牧場建設內容簡單,僅含牛舍和糞場,僅建有簡易生產生活設施。沒有圍墻,不要求水電配套,靠畜力車拉水,靠風力發電,運動場在場外解決,以節省投資,也降低建場占地面積,有利于選址。
(2)肉奶牛舍建在田間地頭,而不是村莊內庭院里。建筑形式是半地下的塑料大棚,冬暖夏涼。采取人工清糞順窗口扔出,窗外即糞場(坑),牛舍附近要有荒地或林地草地,作為肉奶牛休息運動的配套場所。 $Page_Split$
(3)有條件的地方,利用周邊資源實行季節性放牧,如夏季利用荒山、灌木、林間、草地放牧,冬季利用莊稼地立桿放牧等。肉奶牛牧場臨近農田,可以將糞尿及時就近還田肥地,不污染環境。
(4)現在,奶牛業、肉牛業發展都處在困境中,農戶養牛缺乏質優、價廉、量大的飼草資源是重要原因。從降低飼養成本的角度,需要把東北地區巨量的玉米秸資源,通過推廣玉米秸免鍘就近青貯技術充分地利用起來。這是基本不花錢的低成本飼草資源,還是數量巨大的飼草資源,也是優質的飼草資源。
(5)將飼養環節的各種生產要素,如種植飼草飼料的耕地資源、牧場棚圈、繁殖母牛與犢牛、勞動力等,都盡量集中于農戶這個基本生產單位,由農戶坐莊出牌加以組合,環節少、成本低、效率高,能夠在東北地區形成家家都能干的產業集群。
(6)肉牛產業體系中的種牛場,采取外部協作方式解決。由于牛的冷凍精液與人工授精已經成為廣泛應用的成熟技術,農戶不必飼養種牛,各地也不必配套建種牛場。利用國內外的優秀公牛資源,購買商品凍精人工授精解決。母本則利用現有的雜種牛群,當需要向乳的方向傾斜時,使用荷斯坦等優秀奶牛凍精冷配。在需要向肉的方向發展時,就利用西門塔爾等優秀肉牛凍精冷配。
六、四野豬生態化飼養技術路線
養豬業應對飼料成本上升的對策。我國的現代養豬業是按照美國模式發展起來的,品種組合是引進的清一色的大白、長白、杜洛克三元雜交;飼養方式以規模化、工廠化、集約化為主導;飼料結構是玉米+豆粕+礦物質+維生素。美國化的現代養豬模式,直接導致了在飼料上對玉米大豆的依賴。現在,玉米大豆價格不斷上升,飼養成本長期高漲。致使農民養不起豬了,影響養豬業的長遠持續穩定發展。
為破解飼料漲價帶來的威脅與挑戰,需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大規模、工廠化”的洋模式,走中國特色低成本、生態化養豬的道路。發展小型規模化種養結合的農戶,在有草有樹的農田附近放牧飼養(不占用耕地)。養豬戶配套種植籽粒莧、苜蓿草等高產優質廉價的青綠飼料,部分地替代商品精飼料,以降低飼料成本。減少對玉米大豆的依賴,化解玉米大豆漲價帶來的風險。
養豬業應對藍耳病等疫病風險的對策。我國養豬業目前可謂多災多難,備受各種難纏疫病的困擾。豬藍耳病等既給養豬業造成巨大損失,也影響制約我國養豬業的長遠發展。生豬疫病流行是工廠化、高密度的飼養方式造成的,也是活豬與豬肉大范圍流動導致的。因此,要努力改變現行的養豬生產與流通方式。推廣林地、草地、田間地頭小規模放牧飼養方式,給豬以藍天白云新鮮空氣,自由活動的空間。放牧場夏季有樹蔭乘涼,冬季有塑料棚保暖增溫,減少冷熱應激。這樣既落實了動物福利,也保證了豬的健康。
要改變跨區域此地飼養、彼地銷售的方式,推廣當地飼養、當地加工、當地銷售的產銷體制,實行生豬地產地銷,既降低了冷凍費用物流成本,還減少了廢氣排放和環境污染,并有效控制了疫病大范圍傳播的渠道。
根據養豬生產地域多樣性的特點,也根據豬肉消費多樣化的特征,要實行品種多樣化,擺脫對單一引進品種“大、長、杜”的依賴,改變“清一色”引進品種的格局。以高瘦肉率、高生長性為目標選育出來的大白、哈白、杜洛克等洋品種,已難以適應抗病力提高的時代新要求。從國情出發,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種質資源基因庫,通過生物多樣性途徑,將野種豬等納入經濟雜交組合之中,提高抗逆性和抗病力。我國的豬種經多年的改良工作,幾乎全部由大白、長白、杜洛克等高產優良品種覆蓋。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多年來我國生豬改良的成果。也通過生物多樣性途經,提高了豬群的抗病能力和適應性。
四野豬生態化養殖的場址選擇與建設布局。生態化飼養場選址在臨近農田耕地的樹林草地中,不占用耕地,選址可見縫插針,可圓可方,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地建設。且投資甚小,不建固定豬舍和圍墻,不用配套水電基礎設施。生態化養豬模式不主張專門化養豬,而是提倡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實行種養結合兼業化。生態化飼養場可建在農田耕地旁邊,也可選址在蔬菜保護地種植區的旁邊。由于靠近農田,農戶可利用自家的耕地種植籽粒莧、苜蓿等優質高產的青飼料養豬,部分的替代商品精飼料。節省商品飼料的使用量,有效地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豬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
生態化養豬模式不搞成百上千頭的大型規模化,而是推行小型規模化。每戶僅為10—20頭的飼養規模,生態豬場設在田間地邊,以林地草地為放牧場,冬季以收割后的莊稼地為放牧場。以資源化的方式,作為有機肥料施入農田中,由于是小型規模化養豬,農戶之間又各自為戰、化整為零地養豬,不搞集中化的養豬小區,不會超載過牧和污染環境,不必投入環保設施去高成本治理污染。
與工廠化養豬比較,通過生態化的放牧飼養方式,生豬能享受藍天白云綠地,能呼吸新鮮空氣,擁有自由運動空間,有戶外活動的機會,能獲得動物福利。滿足了動物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使其身體健康。少生病或不生病、少用藥或不用藥,從源頭商解決了豬肉產品健康、安全、放心問題。既根除了對庭院村莊的污染,也消除了對土壤、水源和大氣的環境污染。
四野豬生態化養殖的設施與設備。生態化養豬場,不建設投資較大的固定豬舍。夏季利用場內樹木遮陰防暑,防止太陽暴曬熱應激。在嚴寒的冬季養豬,主要矛盾是保溫增溫。冬豬舍建在田間地頭,是個半地下的塑料棚,半地下豬舍利用地溫保暖。塑料棚利用太陽光能增溫,晚上蓋上草簾子則可保溫。這樣,不必消耗煤炭等能源,利用不花錢的太陽光能和地溫,就能滿足養豬生產的需要。生態化養豬,需要有放牧運動的程序。在冬季里,利用中午前后天氣暖和的時段,在已經收割的莊稼地里,進行放牧運動。這樣,養豬的糞便直接排放在田地里,農民不必再進行墊圈起糞送糞運輸等勞作,省人省車省錢。
生態化飼養場不主張土建圍墻,用水泥桿刺線圍欄或建生物墻,為防止豬逃逸亂跑,發生毀壞莊稼或丟失現象,可設腳絆控制其行動。夏季利用樹木披陰防暑,冬季利用半地下塑料棚保溫增溫。冬豬舍地面為斜坡式鋪立磚,為水泥鋼筋網圓形料槽,鴨舌式自動飲水器。不投資建設水電設施,用畜力車拉水,配小型風力發電機。
七、生態型肉雜雞技術路線
1.生態型肉雜雞在肉食雞行業中的地位 $Page_Split$
生態型肉雜雞是在草地上、林地里、果園內放牧飼養的肉雜雞。是利用海蘭、羅曼等商品蛋雞做母本,用快大型白羽雞做父本,采取經濟雜交方式生產的是肉蛋雜交雞(商品蛋雞♀×肉公雞♂=肉雜雞)。快大型白羽雞以生長快,個頭大著稱。優質型黃羽雞以品質優秀取勝。生態型肉雜雞是健康雞,以健康為特色來立足,四野雞、綠鳥雞是生態型肉雜雞的優秀代表。
新世紀消費者對肉食品安全意識空前提高,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發生改變,決定著消費潮流的趨勢走向。生態型肉雜雞是健康安全放心的雞產品,能滿足消費者對雞肉產品升級換代的需求。生態型肉雜雞要與“快大型白羽雞”和“優質型黃羽雞”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差異化競爭的格局。
2.生態型肉雜雞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畜牧業
節約煤炭能源。生態型肉雜雞的優勢產區是東北地區,生態型肉雜雞實行季節性飼養,選擇在四月初至十月末的暖季養肉雞,在寒冷的冬季則休雞空舍。生態型肉雜雞舍是塑料棚,既遮風又擋雨,在早春晚秋季節,還能保溫增溫,節省煤炭能源。半地下式的塑料雞棚,冬季利用地溫保溫,夏季利用地溫降溫,利用不花錢的地溫,實現冬暖夏涼的效果,是煤炭節約型飼養方式。
節約電力資源。工廠化雞舍使用機械通風,缺點是設備投入大,需要電耗費用大。生態型肉雜雞白天在林地草地上放牧飼養,不使用風機進行機械通風,靠大自然通風。晚間或刮風下雨時,進入塑料及棚里,掀開雞棚前后的塑料,可實施橫向通風。把雞棚兩端的門敞開,實行縱向通風。自然通風不需要通風設備,也不耗電,是資源節約型的。
生態型肉雜雞采取人工方式清理。不采用機械排污清糞,既節省投資,又節省電力。生態型肉雜雞是人工給水喂料,不采用機械給水,也不采用機械化喂料,所以也省電。
節約耕地資源。生態型肉雜雞在村莊外面飼養家禽,在林地草地上建設生態型肉雜雞牧場,不占用短缺寶貴的耕地,所以是節地型畜牧業。
節約淡水資源。生態化肉雜雞用水量少,僅供人雞飲用,也不采用機械水洗排污清糞,用畜力車拉水即可滿足,不必投資建設機電井,鋪設輸水管道等設施,所以節約水資源。
節約建材資源。工業化的養雞小區需要水電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是標準化的雞舍,固定投入較大;而生態肉雜雞牧場,建設造價低廉的塑料棚。在林地果園草地上放養,不建設高標準的土建雞舍,僅建設塑料雞棚,用于保溫增溫。因而,節省磚瓦、水泥、沙石、木材等建筑材料。
改變了養殖業對村莊庭院的環境污染。庭院養殖對村莊庭院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生態型肉雜雞牧場,建在遠離村莊的林地里草地上果園內,畜禽糞便不再污染農民的庭院,不再污染村莊的街道,有利于建設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新農村。生態型肉雜雞模式,改變了農民人畜混居的落后習慣,有效防止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對農村居民的威脅。
生態化養殖是成本低效果好的防疫方式。家禽防疫滅病的治本方法,是提高動物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對付禽流感及其它疫病,要從單純依賴藥物殺滅,轉變到提高動物自身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上來。生態型肉雜雞采取生態化方式,防治家禽疫病,飼養健康雞,能低成本有效控制疫病與藥殘。
通風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疫措施,生態型肉雜雞在林地草地上放牧飼養,比舍飼籠養通風效果好。生態型肉雜雞不實行高密度的舍飼籠養,能夠在草地上自由運動,生存空間擁有量擴大,保證了動物福利,使其得到運動鍛煉,因而身體健康。
生態型肉雜雞為季節性飼養,冬季休雞空舍3個月以上,病原菌與寄主脫離,打破生物循環圈,起到了消毒滅菌的作用,第二年如同新的飼養環境。生態型肉雜雞牧場,可以隨時輕易地移動搬遷塑料雞棚,更新改換場地,相當于總是在新雞場養雞。生態型肉雜雞為親緣較遠的肉蛋雜交雞,發揮了生物多樣性優勢,具有雜種優勢,抗病能力增強。
快大雞過快的生長速度,致使其免疫器官的發育跟不上體重的增長速度。二者不平衡不協調,即使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種疫苗,也難以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容易發病且難以防治。生態型肉雜雞不追求人為的超出雞生長極限的高速度,順其自然地生長。生長速度適宜,其免疫系統的發育同體重增長同步,在注射疫苗時,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抗病能力大大增強,防疫效果好。 $Page_Split$
生態型肉雜雞在林地里草地中自由活動覓食,有條件采食雜草中的小蟲沙礫等,補充了免疫器官發育所需的未知微量元素,提高了免疫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抗病能力。中午太陽光照充足時,將雞趕出舍外,封閉雞棚,舍內溫度可高達70℃,能有效地殺滅病原物。這種物理消毒方法,不但成本低,還不會產生污染與藥殘問題。
3.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結構
生態型肉雜雞放棄了已經落后的一條龍“大而全”生產體系,由化整為零、化大為小的產業集群來替代。種雞場、孵化廠、飼料廠、商品雞場、屠宰場等,都由各自獨立的小場(廠)家來實施完成,全部采取虛擬的方式組建,是虛擬的產業帝國。
在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中,充分利用社會上現成的生產要素,我國的現代蛋雞業和現代肉雞業,近年來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種雞孵化、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等各個環節,技術成熟人才濟濟,在社會中儲備著巨大現成的產能。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構建,不必另起爐灶從零開始。采取布谷鳥與益生菌的發展策略,就可以迅速整合組裝成生態型肉雜雞龐大的產業集群。
種雞飼養。在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中,種雞場就是商品蛋雞場,是采取虛擬方式建設的。商品蛋雞就是肉雜雞的母系種雞,需要種蛋的時候,只要對產蛋的商品蛋雞實施人工授精,就可以隨時獲得大量的種蛋,當不需要種蛋時,則停止人工授精,繼續生產銷售商品雞蛋。
生態型肉雜雞的母本是海蘭羅曼等商品蛋雞,種雞場是商品蛋雞的養殖戶,采取的是虛擬方式,即合同訂購。父本公雞從快大雞生產廠家購買,并由其提供人工授精技術。生態型肉雜雞的配套系是采取虛擬方式建設的。虛擬配套系采取對社會現成的種源進行直接利用,省卻了各代次種雞場的配套建設,節省投資,也降低了生產體系的運行成本,提高了產業競爭力。
雛雞孵化。孵化廠是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是產業聯盟的一個成員。它是小型獨立的、自主經營的,它根據農戶的訂單來安排生產,服從訂單的數量和時間,并向蛋雞戶訂購種蛋。
飼料供應。生態型肉雜雞的產業體系采取虛擬方式建設,不實行垂直一體化模式,不搞“大而全”,也不搞“小而全”。由獨立的專業飼料廠商直接向養殖農戶提供飼料。生態型肉雜雞使用30%縮料,其中,玉米部分盡量由養殖戶自籌解決。以減少玉米的收購倉儲加工等費用,降低飼養成本。
屠宰加工。屠宰場是承前啟后的中心環節,在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體系中,處于核心的龍頭地位。商品雞養殖戶只有拿到屠宰場的訂單之后,才能夠實施商品雞飼養過程,才能夠給孵化廠下訂單;孵化廠有了訂單之后,才能夠啟動雞雛孵化生產;商品蛋雞戶,只有拿到孵化廠的訂單,才能開始人工授精,進入種蛋的生產過程,否則仍生產銷售商品蛋。屠宰場是流通銷售環節的供應商,是同經銷商對接的重要接口,只有屠宰場拿到了經銷商的訂單,生態型肉雜雞產業鏈上種蛋、孵化、商品雞飼養、飼料加工等環節才能啟動。
由于商品蛋雞養殖戶是現成的,產蛋雞是大量存在的,可以大量提供種蛋。只要有市場需求有訂單,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實施人工授精,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肉雜雞種蛋。孵化設備與人員是現成的,處在隨時隨地待命狀態,可以大量孵化雞雛。在市場行情好、經銷商向屠宰場提出訂單時,屠宰場就會給予肉雞養殖戶訂單。養殖戶、孵化戶、種蛋戶都會圍繞訂單開始行動,以屠宰場為核心的生產鏈條就會迅速運轉起來。
商品雞飼養。飼養生態型肉雜雞,農戶不需要建設投資較大的土建雞舍。只需在林地上、果園里、草地中建設一個造價低廉的半地下塑料雞棚,用于遮風擋雨和保溫增溫。這種生態型肉雜雞牧場,節省建筑材料,減少了建雞舍的投資。
由于生態型肉雜雞牧場投資小,農戶能承受季節性飼養的安排,能接受彈性制生產的調度。行情好價格高,有利可圖時,就飼養生產;價格下跌出現賣難時,就停產歇業。農戶養雞的固定投資少,只要抓住一年的市場行情,就足以賺回本錢。生態型肉雜雞飼養設備簡單,在支架上鋪塑料網,上面放塑料桶和飲水器即可。由于養雞農戶沒有大興土木,也沒有大量舉債,所以也沒有貸款還本付息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