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實現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新舉措。筆者近日對湖北省十堰市畜禽養殖小區進行了認真調查,結果顯示,全市的豬禽養殖小區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養殖小區的組織形式
十堰市的養殖小區主要有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引導型,村集體統一組織服務、養殖戶集中連片建場分戶飼養型,農戶自發建場型等四種。對以上四種類型的養殖小區十堰市都給予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加以扶持。一是對投資新建的養殖場、養殖小區、示范基地等養殖項目,根據農業用地管理規定,比照當地農民承包土地方式辦理使用手續;二是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養殖場、飼料廠、養殖小區和養殖戶的信貸支持力度;三是水電部門對養殖場、養殖小區、示范基地按農業生產水電價格收取水電費;四是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對養殖場、養殖小區、示范基地、養殖大戶運送飼料、雞苗及成雞的車輛在市域內爭取減免過路費。
健康養殖及環境控制措施
改進飼養方式,建設生態環保畜牧小區。一是科學規劃,堅持總量控制,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合理布置規模牧場和畜牧生態小區,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將畜牧生態養殖作為發展綠色農業的有效措施。二是改傳統的飼養方式為工廠化分階段飼養,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三是改進畜舍結構和生產設施,為畜牧生產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條件。四是實行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從設施和工藝上盡可能減少污水濃度和排放量,推行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生態工程建設,實現規模化豬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因地制宜,采用科學的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在周邊有相當規模的農田、魚塘、茶山和果園的養殖場,采用種養結合的生態型模式,利用管道、儲存池,把經過發酵的污水直接用于農田、果園、茶山和魚塘,經過多層次利用,既為種植業提供充足的肥源,實現糞污的“零排放”,同時建設有機肥料加工廠,為農業生產提供商品化的優質有機肥料。周邊沒有農田、果園、茶山和魚塘的養殖場,可采用“能源環保型”,豬禽廢水經厭氧消化后,再經過氧處理(如曝氣物化處理等),使其達到環保排放標準。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因大多數小區是以農戶為投資主體,受資金或其他條件限制,投資建設不同步,導致小區建設沒有統一規劃和統一標準,選址隨意,布局不合理,小區內各場建設步調不一致。小區內的大多數養殖戶都是“以場為家”,生活區與生產區緊緊相連,生活、生產混為一體;畜舍低矮、間距過小,窗戶少而小,采光通風不良。
養殖小區建設缺乏信貸擔保難以貸款,造成建設資金投入有限,對落后養殖小區進行規范化改造的任務十分繁重。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日常管理不規范。一些小區缺少專人負責協調小區內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糞便等污染物缺少綜合治理措施,這樣既污染了環境,又不利于動物疫病的控制。
科學管理、技術推廣和應用程度不夠。很多養殖小區僅僅停留在養殖形式的集中上,沒有真正將“五統一”落實到日常的飼養過程中。小區內養殖農戶技術水平低下,對新信息、新技術的收集、應運能力較差,在飼養中仍然憑經驗、靠摸索。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做好以下工作:
統一規劃建設小區,健全防疫制度。要本著“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規范管理”的原則,鄉鎮及村在劃撥土地時,要相對集中,突出規模效應。要科學設計建區方案,按不同畜種分建專業性小區,在小區內配備專職獸醫技術人員。嚴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獸藥和疫苗要統一供應和管理。
加大對畜牧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議有關部門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畜牧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一是增強畜禽良種繁育、疫病防治和技術推廣體系的服務功能。加快推廣豬禽良種,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和畜產品的質量。二是多渠道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加大對農民發展畜牧業的扶持力度,在良種引進及畜牧標準化飼養示范基地建設中,給予貸款支持和貸款貼息。三是種畜禽場應優先享受國家有關流動資金貸款、良種補貼、減負部分行政事業收費等扶持政策,并對種豬禽場完善基礎設施等給予必要的支持。
探索解決環境污染的途徑,實現畜禽小區可持續發展。一是制取沼氣。將小區內豬禽糞便統一集中后與水混合,經厭氧發酵處理產生大量沼氣,供區內養殖戶照明、煮飯、發電等。其沼液又是營養豐富的肥源,是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的重要保障。二是實行糞尿分離,除臭減污。將糞便送到小區內的糞便處理場。處理場可用塑料簿膜做頂蓋,利用太陽光和風蒸發糞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顆粒狀肥料,供農業生產。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處理技術減少污染。對豬禽糞便單獨或與其他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發酵后作為農用。
建立完善的科學管理機制,加強養殖技術的推廣。小區內成立養殖協會等合作組織,由該組織出面,負責品種引進、飼料供應、疫病防治、技術培訓及產品銷售等產業服務工作,并制定嚴格的防疫制度、技術培訓制度及場戶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養殖小區納入規范化的管理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