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久久久久免费-久久久久毛片成人精品-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亚洲在线中文字幕2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畜牧新聞 » 正文

我國馬流感的研究現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2-26  作者:信風  瀏覽次數:333

馬流行性感冒(Equineinfluenza)簡稱馬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流感病毒屬(Influenzavirus)馬A型流感病毒引起馬屬動物的一種急性暴發式流行的傳染病。馬流感為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的臨診特征為發燒、結膜潮紅、咳嗽、流漿液性鼻液一膿性鼻漏、母馬流產等為主要癥狀。病理學變化為急性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問質性肺炎與繼發性支氣管肺炎。

該病廣泛存在世界許多國家,并在很早就有報道,但在1955年以前,由于缺乏對呼吸道感染病原學的研究,因此,當時報道的馬流感,還包括馬傳染性鼻肺炎、馬病毒性動脈炎、馬傳染性支氣管炎和鼻病毒感染等在內的一類疾病。近年來,病原學和免疫學的進一步研究表明,1956年Sovinova等在布拉格從流感病馬體內分離到的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命名為A/馬/1/布拉格/1/56(馬甲l型),1963年Waddell等在美國的邁阿密州從馬體分離出的一株在抗原性上與馬甲1型流感病毒/f=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命名為馬/2/邁阿密/1/63(馬qJ2型)。到目前為止,馬流行感病毒只有這兩個在抗原性上不同的亞型,這兩個亞型病毒具有甲型流感病毒共有的補體結合性抗原,但血凝抑制試驗和病毒中和試驗有區別。由這兩株病毒引起的馬流行性感冒,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于1974年夏到1975年春暴發了馬流感,證明是由馬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1989年春又發現了由馬甲2型病毒引起的馬流行性感冒。近年來,我國西北、東北等地區馬流感發生間隔時間縮短,危害愈趨嚴重,給我國養馬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病原

1.1馬流感病毒特征

1.1.1一般特征馬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典型的病毒粒子呈多形態,多為球型,直徑約為8O一120nm。病毒具有脂質雙層囊膜。其表面有致密排列的纖突,其中90%為血凝素(Haemagglutinin,H),其余10%為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二者構成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國際上根據流感病毒的H和N的不同,將H分成15個型,N有

8個亞型。馬甲1型(H7N7)和馬甲2型分別屬于H7N7和H3N8亞型。最近,在迪拜舉行的國際馬流行感冒監測研討會上,有些科學家根據與疫苗毒株的交叉反應性,將馬流感病毒分為“歐洲樣”毒株和“美洲樣”毒株。

馬流感病毒可在雞胚中繁殖,也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倉鼠腎細胞、猴腎細胞、犬腎細胞、牛腎細胞、倉鼠肺傳代細胞等細胞生長,但效果不如雞胚培養。馬流感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弱,56%數分鐘即可使其喪失感染力。對紫外線、甲醛、稀酸等敏感,脂溶劑、肥皂、氧化劑等一般的消毒劑均可使其滅活。

1.1.2病毒分子結構及功能馬流感病毒核酸為單股負鏈RNA,本身不具有感染性,可分為8個分子量不同的節段。上述8個節段分別至少編碼1O種蛋白質。

聚合酶蛋白(PB2,PB1,PA)PB2由RNA節段1編碼,RNA節段1是凝膠電泳中移動最慢的一類。PB2作為一類蛋白復合物能夠提供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活性。PB2在蛋白識別和連接宿主細胞mRNA時,在起始病毒mRNA轉錄中起作用。PB2另一功能是使帽狀結構與mRNA分開。PB1由RNA節段2編碼,只有在RNA蛋白復合物中才能發揮作用。PA聚合酶蛋白由RNA節段3編碼,位于感染細胞核內。

血凝素(HA)由RNA節段4編碼,是馬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負責病毒粒子和宿主細胞的連接。轉錄后的HA經過加工、蛋白水解、糖基化和脂肪酸酰化,新合成的HA去除

14~18個疏水氨基酸,這些氨基酸是轉運到細胞膜的信號序列,于是加上碳水化合物側鏈。在HAC末端附近的半胱氨酸加上棕櫚酸,最后HA裂解成2個亞單位(HA1,HA2),HA1和HA2之間通常由二硫鍵相連。HA分子在成熟過程形成同源三聚體,馬流感HA完整三聚體的三維結構已搞清楚,與其他流感病毒一樣,每個HA分子在桿上有一個球頭,球頭是由大部分的HA1構成包括有受體連接部位和抗原位點,HA的桿包括所有的HA2和部分HA1,在HA2C末端存在有疏水的跨膜序列。

核蛋白(NP)是由RNA節段5編碼,它被轉運到感染細胞核,連接并包裹病毒。目前認為NP在病毒RNA聚合酶活性從mRNA的合成到cRNA和vRNA合成轉換中起作用。NP在感染細胞中可大量合成。

神經氨酸酶(NA)由RNA節段6編碼,是馬流感病毒另一個主要表面抗原,其成分為整體膜糖蛋白,主要是將唾液酸從糖蛋白和糖酯上切開,使病毒粒子從宿主細胞受體解脫下來。

基質蛋白(M1)由RNA節段7編碼,是病毒粒子中最豐富的蛋白質。基質蛋白形成包裹病毒核衣殼的外殼,在病毒囊膜之下。在感染細胞中M1既存在于細胞漿又存在于細胞核中。現在認為M1不具有酶活性,估計可能在前病毒裝配起始中起作用。

非結構蛋白(NS1,NS2)是由病毒RNA節段8編碼。這兩種蛋白,尤其是NS1,在感染細胞中大量存在,但不嵌入前病毒。這兩種蛋白在病毒復制中起作用。

1.1.3馬流感病毒的變異馬流感病毒與其他流感病毒相比,相對比較保守,但也易發生變異,僅限于2個血清型。流感病毒通過兩種機制即抗原性的漂移和抗原性的轉換改變其抗原性,抗原性的漂移是病毒全部基因片段變化的積蓄,此變化對經常受到宿主防御機制選擇壓力的表面糖蛋白尤為重要。自80年代以來,H7N7型馬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國均未分離到,而近年來H3N8型馬流感病毒頻繁暴發,這恰恰說明馬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轉換作用。馬流感病毒血凝素是其主要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是決定其毒力強弱的主要基因之一,也是EIV基因組中變化頻率最高的基因。血凝素基因的變異直接影響著病毒侵襲宿主細胞的能力和致病力。馬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通常以點突變為主,正由于與其他流感病毒一樣,基因組是分段的,且其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馬流感在進化過程當中發生變異是必然的。

2流行與分布

2.1流行病學自然條件下,只有馬屬動物具易感性,沒有年齡、性別和品種差別。病馬咳嗽噴出含有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方式。實驗證明,此病可通過空氣感染,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經口感染。因為病毒在康復馬匹的精液中存在很久,配種,尤其是本交也是此病的一種重要傳播方式。

本病傳播極為迅速,引進易感畜群,呈暴發性流行,經一周或稍多些時間,所有易感馬都感染發病。由于病馬感染以后能獲得的長時間的免疫,因此,3歲以上的馬匹都帶有大量的各種抗體,所以在流行時發病的多是2歲以下的幼齡馬。另外,由于兩個亞型毒株之間交叉免疫保護力甚小,當它們在同時或相繼在同一馬群流行時,就會出現一再發生的波浪式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我國北方地區以春秋多發。有些地區則多發生于冬末春初,而另一些地區則流行于夏季。

2.2分布據資料記載,馬流感在我國早已存在,5O年代在我國河南、福建、內蒙古、遼寧、青海、寧夏、江蘇、等省市、自治區就有該病的發生。

建國后,總的來講,我國有3次馬流感大流行。首先,在1974年6月,我國曾發生一次馬流感大流行,首先從新疆與前蘇聯接壤的伊梨、博爾塔拉、塔城等地區開始,很快蔓延至全自治區的11個市,新疆地區暴發馬甲1型(H7N7)流感病毒引起的馬流感,到1974年冬向南向東傳播蔓延,其流行范圍之廣,是我國建國后的第1次,隨后青海、甘肅、內蒙古、

陜西、寧夏、河北、河南、吉林、遼寧、黑龍江、天津、山東、四川、西藏、貴州、福建等17個省(市)、自治區也相繼發生本病。這次馬流感大暴發分離的毒株以A/馬/京防74—1為代表,經鑒定屬于馬甲1型,與1956年國外首次發現并分離的代表株A/馬/1/布拉格/1/56(馬甲1型)相比,抗原十分相似,此次馬流感與人的甲3型流感同時暴發,檢查與病馬密切接觸人的血清,未發現馬甲1型抗體,馬甲1型病毒已有近20年未再分離到,很可能此病毒現在已經消失。其次,另一次大流行是在1989~1990年我國北方連續2次暴發馬流感,主要發生在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從這次大暴發分離出毒株為H3N8型馬流感病毒(A/馬/吉林/1/89,nA/馬/黑龍江/2/89),基因學分析表明A/馬/吉林/1/89與當今馬H3N8流行株在抗原性和遺傳特性上有本質區別,病毒的6個基因與禽流感病毒有密切關系。據推測該變異株與馬H3N8流行株重組為雜和病毒潛伏下來,發展趨勢難以預測。最后一次大流行是在1992年秋至1994年,我國西部、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馬群中突然暴發了呼吸系統疾病,1993年5~8月在松花江、綏化、齊齊哈爾等市縣暴發馬流感,1994年從青海省暴發的馬流感的病馬中分離出A/馬/青海/1/94毒株,經鑒定為H3N8型,該毒株與A/馬/吉林/1/89毒株HA基因序列比較,同源性為76.9%,與1992年香港馬流感H3N8的HA同源性為97.4%。此外,在1992年11~12月,我國香港賽馬群暴發馬甲2型(H3N8)馬流感。

1980年以來,馬流感除一次是馬病毒變異株引起外,1989年英國馬流感和1992年香港賽馬流感均由H3N8引起。基因學分析表明這些病毒的HA都經歷了明顯的抗原轉移。

3發病機制

馬流感病毒首先在鼻粘膜增殖,使纖毛上皮細胞變性、溶解及脫落,并伴發炎性細胞浸潤,繼而蔓延至氣管及支氣管而導致呼吸道炎癥,引起發熱、淋巴細胞減少、咳嗽及呼吸

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肺臟通常不受侵害,只有在患畜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條件致病菌繼發感染的情況下,才可能引起化膿性肺炎及間質陛肺炎等病癥。

4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4.1臨床癥狀本病的潛伏期為2~10d,多在經34d后發病。發病的馬匹中常有一些癥狀輕微呈頓挫型經過的,或更多一些的呈隱性感染。典型病例先表現發熱,體溫上升到39.5℃以內,稽留1~2d,或4~5d,然后徐徐降至常溫。如有復相體溫反應,則有了繼發感染。

最主要的癥狀就是最初2~3d內呈現經常的干咳,干咳逐漸變為濕咳,持續2—3周,亦常發生鼻炎,先流水樣的而后變為很粘稠的鼻液。馬甲1型病毒感染時常發生輕微的喉

炎,有繼發感染時才呈現喉、咽和喉囊的病癥。

所有病馬在發熱時都呈現全身癥狀。病馬呼吸加速、脈搏頻數、食欲降低,精神萎頓。眼粘膜充血浮腫,大量流淚。馬甲1型病毒所致的變化,往往呈呼吸表淺加快,甚至有時氣

喘。病馬在發熱期中常表現肌肉震顫,肩部的肌肉最明顯,病馬因肌肉酸痛而不愿活動。

馬甲2型病毒較馬甲1型病毒有較大的毒力而更呈趨肺性。由馬甲2型病毒所致的病例則能觀察到細支氣管炎或擴散而呈支氣管炎、肺炎和肺水腫。發熱能達41.5℃。在歐洲發生的馬甲2型病毒的流行時,多數馬都在發病的第4d以后,因繼發細菌感染,呈復相的發熱。有些病畜在胸部、腹下和四肢發生水腫,有時發生腱炎和腱鞘炎,行走慢而不穩或跛行。有些病馬發生卡他性甚至出血性炎,腎也可發炎受損。本病血相并無特殊變化。發病初期通常呈輕度貧血和白細胞減少。血檢時可發現嗜中性粒細胞左移,大單核細胞稍增多。如并發細菌性感染則白細胞增多。

本病常取良性經過,如無并發癥的經1周恢復正常。死亡的多是幼駒或有繼發性感染的病例。死亡率一般不超過5%。致死性病例的肺有水腫,支氣管肺炎及胸膜炎,胸腔積液,喉周圍常有膠樣浸潤,全身淋巴結漿液性炎。

4.2病理學變化

4.2.1病理剖檢變化眼觀病變為結膜潮紅、水腫、外翻,呈磚紅色或淡黃色,常出現角膜渾濁。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腫和滲出,上皮細胞脫落與局灶性糜爛。頭、頸部淋巴結腫大,肺臟充血、水腫,擴張不全。肝臟一般無明顯眼觀病變。若病畜繼發細菌感染時,則見喉頭周圍、胸部、腹下,肢體皮下呈膠樣浸潤與全身淋巴結腫大。胸腔經常充滿液體與并發胸膜炎,偶見腹腔積液。肺尖葉、心葉、隔葉下部可見大小不等的暗紅色或灰褐色實變區,支氣管內有粘膜,膿性滲出物。腸粘膜附著粘稠滲出物,粘膜潮紅,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

4.2.2病理組織學變化表現為急性支氣管炎與細支氣管炎,以管腔內有多量嗜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要特征。炎癥為一過性,一般只見于發病后的頭4d,其后炎癥消退,粘膜內遺留有輕度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炎癥也可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與細支氣管周圍炎,間質性肺炎。嚴重的病例為急性支氣管間質性肺炎,表現為肺泡中膈普遍增厚,增生的細胞為

組織細胞與淋巴細胞。肺泡腔和支氣管腔內有漿液(少數為纖維素)、嗜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與淋巴細胞性滲出物,支氣管周圍還有顯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肺泡上皮呈立方狀化生。肝臟可發現肝竇狀隙內有彌散性或結節性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由于自然病例和實驗感染的馬、驢、馬胎兒及乃至乳倉鼠都有這種變化,它可能是馬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原發性變化。腸粘膜為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漿液性淋巴結炎。

5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和典型臨床癥狀,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血清學試驗常以血凝抑制試驗測定病馬急性期和恢復期的雙份血清,如抗體升高4倍以上,即可診斷為流感病毒感染。目前,廣泛應用而又具有相同效果的血清學試驗有兩種簡單方法即血凝抑制試驗(HI)和單向輻射溶血試驗(SRH),也可以使用補體結合試驗,但它尚未標準化也不常使用。近年來隨著免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些用于快速診斷馬流感的方法,主要有:

5.1抗原捕捉ELISA此方法是以直接針對流感病毒核蛋白的單抗來檢測病料或待檢材料中的病原,簡單、迅速(只需幾小時)。可檢測馬匹不同感染時期病料中的病原,甚至對流

感病毒已死亡的陳舊性病料也有一定檢出率。

5.2DFA試驗(DireetigennⅣ一AeneymoimmmunoassayDr\'A)本試驗是應用針對流感病毒核蛋白的酶免疫試劑盒進行快速診斷,操作簡單、敏感性高、特異性好、檢測迅速,只需15rain。

5.3免疫熒光試驗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主要用于病料內病毒的快速檢出。

此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也被應用于病毒的診斷。Adegefa等采用一種復合RT—PcR用于分析馬流感基因組成,為檢測病毒基因重組、確定毒株遺傳學位置、研究病毒進化提供了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單擴溶血試驗(Singleradialhemolysisassay,SRH)用來標定血清中抗體濃度,準確度遠遠高于H1試驗,在疫情監測、疫苗效檢方面得到應用。

6疫苗及防制

馬流感病毒與其它流感病毒一樣,容易變異,因此,給疫苗的研究帶來困難。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馬流感病毒滅活苗。一般選用具有代表意義的甲l型和甲2型毒株制成二價苗或多價苗,并根據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針對本國實際情況,不斷選取新的代表毒株制成疫苗。滅活的全病毒疫苗安全f生好,抗原成分齊全,免疫原性強,不會出現毒力

返強和變異的危險。在70年代,我國研制的馬流感滅活疫苗有以下3種,但沒有大面積應用,一旦馬流感發生后,主要采取一些對癥治療措施。

馬甲l型單苗,制苗毒株采用的是京防一74株,基礎血凝滴度(HA)分為高價苗(HA640X)和低價苗(HA320X)兩種。

馬甲2型疫苗,制苗毒株采用美國邁阿密63株,基礎血凝滴度為HA1280×。

馬流感聯苗,將馬甲l型與馬甲2型原苗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豆油佐劑制成。

目前,對馬流感疫苗的研究趨勢主要有亞單位疫苗、基因疫苗和弱毒疫苗。Christopher等用桿狀病毒作載體制成馬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亞單位疫苗,同時將血凝素基因克隆到pWRG質粒上構成基因疫苗,分別對小鼠進行免疫,結果發現,桿狀病毒體外表達的HA蛋白不能誘發機體產生中和抗體,進一步使用霍亂全毒素作為佐劑不僅不能增強免疫效果,而且會起到相反作用;基因疫苗在使用時兩次免疫時間間隔9周才會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弱毒苗是將病毒連續在含有正常馬血清的雞胚尿囊腔中繼代致弱的。采用鼻內接種具有良好的保護力。弱毒疫苗可誘發更強大的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免疫。但必須考慮返祖成為強毒的可能性,這也是弱毒苗應用不廣的原因之一。

由于馬流感呈暴發流行,傳播迅速,加之抗原變異程度較大,給防制帶來較大困難。香港92年暴發馬流感過程中,有75%的注苗馬不能抵抗感染。此外英國和瑞士也有類似報道。可見由于病毒的抗原漂移或變異,原有疫苗往往不能提供良好的保護力。造成病毒抗原變異的根本原因在于免疫選擇壓力。新變異株的出現必然要逃避原有宿主的免疫壓力。這也是馬流感防制過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矛盾。

7結語

從上述材料分析發現,馬流感在我國主要有3次大流行,從發生時間上分析,尤其到90年代以后,馬流感發生周期有縮短趨勢;在免疫壓力下,自然界中流感病毒存在著廣泛的基因轉換和重組現象,從病毒分子生物學角度發現,有不斷出現新馬流感病毒流行株的趨勢,新馬流感病毒株部分基因很可能來源于禽類、豬或其它動物。這就為防制馬流感增添難度。希望有關主管部門加大對馬流感監測與研究力度,在發病早期很好控制該病的流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版權隱私 | 付款方式 | 免責申明 | 聯系方式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豫ICP備18020244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密山市| 龙陵县| 吉安市| 随州市| 黔东| 文成县| 鱼台县| 凤城市| 厦门市| 偃师市| 项城市| 甘南县| 尼勒克县| 驻马店市| 浦城县| 都江堰市| 新密市| 莱州市| 寿宁县| 嘉兴市| 湟源县| 济源市| 广宁县| 思南县| 丁青县| 石楼县| 治多县| 修文县| 益阳市| 瑞昌市| 文化| 永新县| 长治市| 巴林右旗| 叶城县| 新野县| 武穴市| 龙陵县| 枣强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