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日前聯合發布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這是我國為防止農產品價格暴跌出臺的首部調控預案。
近30年來,每隔數年,我國的生豬生產往往出現周期性波動,表現為生豬生產供大于求時,豬肉價格逐步回落,低于成本線,導致養殖戶虧損,不得不宰殺母豬,少養豬,進而帶來苗豬和豬肉供應量回落,直至供不應求,推動價格逐步走高。與此同時,價格的上漲會刺激越來越多的農戶養豬。隨著生豬數量越來越多,豬肉供應又將供大于求,價格又將下跌,完成一個波動周期。
2006-2007年,由于國內外生豬飼料糧玉米價格大幅上漲,豬藍耳病的流行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生豬生產成本和風險居高不下,許多養殖戶虧損累累,只能宰殺母豬,致使生豬數量銳減,豬肉供不應求,肉價短時間內漲幅過大。
生豬生產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豬肉是大多數城鄉居民的主要副食品。穩定生豬生產,保持合理的價格水平,對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供應、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建立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豬補貼、獎勵生豬調出大縣、生豬政策性保險、建立健全生豬疫病防控體系和生豬良種繁育體系等著眼于長期的扶持政策,增加政府儲備投放、向城鄉低保對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發放臨時補貼等應對豬肉價格過度上漲的措施。
2007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后,由于上述措施發揮作用,目前生豬生產逐漸恢復,一些主產區甚至出現供大于求的苗頭。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如生豬生產繼續擴大,今后再出現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而政府沒有相應措施,將再度嚴重挫傷養殖戶積極性,不利于生豬生產的穩定發展。
為此,國家適時出臺上述預案,要求當豬糧比價(生豬出場價格與玉米批發價格的比值)達到盈虧平衡點時開始預警,根據情況啟動相應響應機制,并根據豬糧比價下降的程度調整調控力度,使豬糧比價不至于下降過多,這樣,既能夠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可緩解生豬生產的周期性波動,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均有利于生豬生產的穩定發展。
國家相應的干預措施包括:發布生豬市場預警信息;適當增加中央和地方凍肉儲備;由財政貼息,鼓勵大型豬肉加工企業增加商業儲備;進一步增加中央和地方儲備,直至再進一步增加中央儲備,進一步提供養豬補貼,加強進出口調節等措施。
只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能夠按照上述預案的要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的原則,各司其職,就一定能夠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