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一幅田園牧歌的優美景象。但在現代化畜牧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散養模式受到沖擊,并且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傳統散養模式 經受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的飼養業一直是以農戶家庭散養為主的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模式。一家一戶“小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設備簡陋,不利于疫病防治開展。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國內各大城市相繼實行畜禽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這種散養模式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模式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開展動物防疫、保障畜禽產品安全的最佳途徑。
散養模式具有規模小、生產分散、效率不高、防疫與用藥不規范等局限性。在傳統的散養模式下,農戶不可能嚴格按照國際市場標準要求去生產,因為他們沒有技術優勢和透析市場的眼光。農村散養在管理上隨波逐流,以他們目前擁有的飼養設備和飼養條件,做到環境控制僅僅只是一種設想。散養戶無序的生產方式無法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連接起來,所以他們幾乎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由于飼養分散、生產標準不統一、技術管理水平不平衡、衛生防疫難以保障等問題,生產出的畜禽產品很難經得起市場越來越嚴格的檢驗。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高,進入國際市場的數量也不多;即使在本地消化,也存在許多問題。
飼養水平落后 不利疫病防治
在人群密集的村屯,農民在房前屋后的庭院進行小規模散養,農舍與畜舍相連,人畜混居,畜舍簡陋,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防疫條件。畜禽飼養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知識和疫病防治的臨床經驗,導致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散養模式的弊端還表現在:畜禽日齡參差不齊,不能做到“全進全出”;飼養密度較大,畜禽舍內缺少必要的排污設施,相互污染嚴重,一旦發生傳染病,難以逃脫被感染的可能。大多數養殖戶不能做到定期防疫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防疫消毒計劃。還有的農戶將病死畜禽隨意丟棄或食用,很容易造成疫病傳染。
散養模式無法建立區域生物安全體系,往往過分依賴藥物,輕視防疫。頻繁用藥、不合理用藥導致某些細菌的耐藥性增強,一些畜禽疫病時有發生,畜禽產品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
標準化規模化養殖 提升畜禽產品質量
畜禽飼養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途徑。從目前情況看,傳統畜牧散養模式還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但從長遠看,要提高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改變落后的散養模式,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畜牧業,重點在提高畜禽產品質量上下工夫。
一是畜牧主管部門要實施獸藥、飼料全程監管,加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力度,進一步推行動物免疫標志制度,促進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落實到位。二是要圍繞畜禽加工企業,由畜牧主管部門牽頭,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展畜牧合作社,使散養戶在生產方式上有效地組織起來,更好地實行標準化飼養,進而促進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三是要大力發展現代化農場或一定規模的養殖基地,將目前分散生產的飼養戶變成農場的飼養管理人員,通過建立安全生產體系來推行畜禽的標準化生產。
養殖小區建設 保障衛生防疫
為解決散養管理水平落后、效益低等問題,許多地方辦起了標準化的“托牛所”,將一家一戶的牛集中起來飼養。還有許多地方建立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飼養設施齊全、清潔衛生、溫暖舒適。由專業技術人員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定期進行防疫,保證了牲畜的健康生長。還有的畜禽產地通過鄉、村服務體系,對散養戶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建立常規防疫及防疫保險制度,確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災。
規模化飼養在疫情預報、獸醫防疫等方面,統一行動,既有利于提高養殖水平,也有利于大范圍內的疾病控制,促進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