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暴漲樓價暴跌,曾經的2007年、2008年南京發展商養豬成為市場一道詭異的風景。隨后的日子里,不斷傳出大學生養豬、建筑商養豬、房地產老板養豬,最后,就連搞IT的丁磊也經受不住市場利潤的誘惑開始養豬……但市場終歸是市場,進入2008年下半年,豬價遽然下跌,速度超出預計,不到半年生豬價格降幅超過45%,價格直抵每斤6元的成本線,造就了20年來豬價最快的一次下跌。以“豬肉價格”為關鍵詞上網一搜,展開的頁面上全國各地的“哀嚎聲”一片。
喧囂退盡,價格浪潮退盡,留在沙灘上的人猛然發現“裸泳者”遍地。
豬價的潮漲潮落,從來不是新生事物。1930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舒爾茨、荷蘭的經濟學家丁伯根和意大利的經濟學家里奇,就以豬價潮漲潮落為研究對象,各自獨立提出了“蛛網理論”,來解釋價格和生產商的行為互為因果及互為矛盾。只是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被“蛛網”牢牢捆綁。如果說逐利者的損失是逐利行為所致的話,那只是連累了那些在農村的以養豬為經濟主要來源的散養戶。
■市場調查
豬價上漲,屠宰廠會抬高價格 豬價下跌,屠宰廠會控制進豬量
養豬戶從來都是市場的“失意者”
養豬的暴利時代戛然而止,追著價格擴養的農戶們發現自己又一次被市場無情地“戲耍”了。但盡管目前這輪生豬價格下跌是20多年來價格下降速度最快的一次,然而在豬價一路狂瀉之際,豬肉價格卻依舊“波瀾不驚”,這中間差價流向何方,到底是哪個環節截流呢?
利潤“蹺蹺板”偏向了誰
一邊是豬價如脫韁的野馬,一邊卻是肉價“波瀾不驚”。每每在豬價下行時,這一奇異的現象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豬價上漲時,超額利潤流向上游鏈條,養豬戶、豬販獲利較大,而下游的豬肉批發商、零售商則獲利減少;反之,當豬價下跌時,利潤開始流向下游鏈條。記者將其形容為“蹺蹺板效應”。
“從去年5月份到現在,每公斤生豬下降了4塊多。然而廣州市的瘦肉價格從去年5月的32塊多每公斤到現在的30塊,僅僅下跌2元。”廣三保總經理揭揚很是氣憤。
根據溫思美教授提供的數據來看,在過去的半年,優質生豬的價格下降了近45%,普通生豬的價格降幅超過了45%,而肉價跌幅遠遠不到這一程度。
“在2007年下半年,養一頭豬最多可以賺到700元!”一位豬販告訴記者,在這一輪價格巔峰期,養豬戶至少可獲得價格上漲部分的50%的利潤。
“生豬上下游之間從來就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搜豬網顧問馮永輝表示,豬價上漲時,屠宰廠為了維持運轉,會爭搶豬源抬高價格,屠宰廠和豬肉商有可能會虧損,這時明顯地表現為賣方市場;豬價下跌時,開始轉到了買方市場,養豬戶急于出手,相互壓價,屠宰廠以消耗庫存為由,控制進豬量,控制市場供給穩定肉價,豬價走低它們無疑會獲得較大利潤。
被扭曲的價格機制
而對于一些遠離產地的地區,“蹺蹺板效應”更加明顯,記者在廣州市場中調查發現,生豬上下游幾乎呈“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邊是養殖戶、豬販忍痛割肉,一邊卻是豬肉商在趁機賺取暴利!
“目前生豬交易價格是6.2—6.3元/斤。”4月8日記者前往廣州嘉禾生豬批發市場了解情況,該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月市場成交量同比下降了5%—10%。但近期由于天河市場暫時關停,導致該市場成交量有所回升。在記者表明購豬意愿后,一位自稱是賣“溫氏豬”的檔主才告訴記者:“現在價格跌到5.3—5.4塊一斤了。”記者隨后在25號檔得到了驗證,該檔主同樣是賣“溫氏豬”,她無奈地表示,“現在是一天一個價。”這位檔主告訴記者“每天都要虧錢”,她表示,“價高的時候有錢賺,現在虧本也是正常。”記者在市場發現,有近10家檔口貼出轉租信息。
在一輛正在裝豬并準備運往屠宰場的車上,司機告訴記者,現在批發價跌到了6元以下。肉販(豬肉中間商)把這些豬運到肉聯廠屠宰加工,加工費、運輸費加上稅費等,總共不超過100元/頭。他們再以10元的價格將加工好的豬賣給豬肉檔。
“現在一頭能賺100—200塊吧。”五羊新城東興南菜市場的一位豬肉檔主說,“賣豬肉,有賺有虧,豬價漲的時候日子難熬,現在好些了。”
“豬肉檔賺的還是小頭。”一業內人士透露,有一個環節,不管豬價漲跌總能獲得超額穩定利潤,他們就是肉販。據估算,按一頭200斤的生豬計算,6元生豬進價,加上加工費、稅費等,總成本為1300元,而按賣出價10元算,肉販總收益為2000元/頭,利潤為700元/頭,利潤率為53.8%!對于豬肉零售商來說,通常,一頭200斤的生豬,豬肉一般只有75%,按目前市場15元/斤的瘦肉零售價計算,除去成本2000元,其利潤為225元/頭,利潤率為11.25%。
“事實上,肉販不需要投入太多固定成本,而且其技術含量也很低!”該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憤慨,肉販主要是憑借其較強的市場勢力賺取了高額利潤。采訪中多名豬肉檔主也表示,他們不能直接去生豬市場拿豬,而必須要通過肉販這一環節,至于具體原因,他們均不愿回答。
■專家訪談
民盟中央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
現在到了政府出手干預的時候
●政府“有形之手”完全可以發揮作用,從而抑制價格大幅波動。
●樂觀估計,生豬價格下滑周期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目前是政府再次出手調控的最佳時機。
●長遠來看,建立與完善生豬價格發現與預警機制十分必要。
本輪豬價周期還將持續到何時?中國養豬業當前面臨的困境出路在何方?……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近日對民盟中央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進行了一次專訪。
豬價或在今年內見底
南方日報:這輪豬價跌勢目前尚未止住的趨勢,這輪波動是從何時開始,有什么特點,將于何時結束?
溫思美:這一輪生豬價格波動是從2006年開始的,2006年春節前后,生豬價格達到一個低谷期,并處于養殖戶的盈虧平衡點以下,加上藍耳病等疫病暴發,養殖戶紛紛宰殺母豬、淘汰病殘種群,這使得母豬大幅度減少,從而仔豬供給難以跟上,這在幾個月后開始顯現出來。到了2007年,開始出現育肥豬供不應求,豬價上漲導致肉價上漲,反過來又帶動豬價上漲。
像豬肉這樣具有長生產周期的產品,它的市場供給彈性是小于零的。價格越漲,供給越少;價格越跌,供給越多。所以價格波動幅度比一般產品要大。這一輪價格上漲期從2007年上半年持續到2008年上半年,從2007年豬價上漲時,養殖戶補欄母豬剛好在一年后所產的仔豬育肥可以上市了,所以供給開始急劇上升,價格也就跌了下來。樂觀估計,生豬價格下滑周期將持續到今年年底,最晚也就在2010年上半年。2010年下半年豬價肯定會上升。
調控時機的把握還應更精準
南方日報:價格大幅波動事實上對產業不利,如何破除豬價周期?或平抑豬價波動?
溫思美:凡是有生產周期的產品,一定會有市場周期。農產品生產周期相對來講比較長,而農產品中畜牧產品和林產品的生產周期更長。市場會自行調節,但政府“有形之手”完全可以發揮作用,從而抑制價格大幅波動。
但事實上,目前政府宏觀政策的滯后性以及短期性,反而加劇了本輪豬價的波動和延長了周期。在2006年初,養殖戶因養豬不賺錢宰殺母豬時,政府就應當及時出手,穩定母豬種群規模。但當時卻沒有及時調控。
到了2008年豬肉價格急劇上漲時,那時已經意味著經過之前幾個月價格的上漲,母豬的種群已在迅速擴大,本來靠市場調節可以在一段時期后穩定供給,結果這時政府大量進行母豬補貼,加劇了母豬種群的進一步擴大,為日后的價格大跌埋下了隱患。這也就導致2008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驟然下降,這是過去20多年來價格下降速度最快的一次!
數據顯示,過去的半年生豬價格降幅超過45%。仔豬價格也急劇下降,2008年上半年時仔豬最高價格可以達到1000塊錢以上,到了2008年11月份,一般的仔豬價格只有200塊錢了。出現這種狀況時,是政府再次出手調控的最佳時機。另外,由于豬肉消費占居民肉類消費的65%—70%,其價格變化在CPI指數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上行時會給政府造成調控壓力,政府試圖在短期內控制豬肉價格,是治標不治本。
建立價格發現與預警機制
南方日報:目前我國養豬業散養仍占據較大規模,你認為養豬業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溫思美: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最終需要交給市場來調節。但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還不高,市場體系建設還不完善,這就需要政府不僅要保持宏觀政策的有效性,還要在產業與市場基礎建設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目前,豬價往下走,等到跌到養殖戶盈虧平衡點以下時,宰殺母豬的現象又會重現,這時政府就應當提前出手,穩定母豬種群規模,避免造成下階段供給危機。
此外,政府要提升服務,加強和改善疫病防治服務,加強養殖技術指導,這也是加快和改善三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的一部分。同時要鼓勵和推動養殖戶進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促進養殖戶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和完善,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其市場地位及應對風險的能力。另外還要加強對產業鏈條的整合力度,特別是防止上游企業有時跟風漲價。消費方面,政府應當從宏觀戰略高度來考慮,建立豬肉收購與儲備機制,至少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地應對豬肉危機。
從長遠來看,建立與完善生豬價格發現與預警機制十分必要。首先,在目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生豬高級交易市場,同時結合金融市場建立遠期市場,比如加快推動生豬期貨上市,通過完善市場功能來建立豬價的發現與預警機制,從而反過來指導市場參與者,促進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解決方向
行業集約化規模化有助減輕價格波動
從2007年的一路狂飆,到2008年初的每斤9塊多錢;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連續暴跌,再到現在的每斤6元左右。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生豬價格再次演繹了“過山車”式的暴漲暴跌。對于這種驚心動魄的價格波動,新興縣食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區耀雄告訴記者,盡管他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但他依然感覺養豬像是賭博。
“現在生豬價格已經降到了11.2元每公斤,掉到了我的成本線上。”增城市一位何姓豬農苦笑著給記者算起了賬:“360元的豬崽錢、500元的飼料錢,加上疫苗錢、看病錢,每頭豬的成本要在960元左右,現在也就剛剛持平。”看著自己12頭快出欄的生豬,他無奈地直搖頭:“按這個架勢下去誰知道會降到什么程度啊。等下次再有豬販子過來就都賣了。”
“這十幾年來,養豬行業從來都不平靜。價格總在大起大落之中。每3—4年是一個波動周期,基本是一年虧本、一年打平、一年掙大錢。”區耀雄感慨地說,他很怕世界杯,因為,每次世界杯舉行的時候,往往是豬價很低的時候。
記者了解到,區耀雄所說的世界杯和豬價低只不過是一個巧合,但是他卻道出了養豬業一個令人擔憂的輪回:4年左右一個周期,養豬業處于一種超乎尋常的“高盈利—虧損”大幅波動狀態。
缺乏平衡市場波動的企業
對于生豬價格的這種波動,省農業廳副廳長陳福林認為,在全國以及廣東,豬價的波動較大,盡管原因很多,但關鍵的是企業的養殖規模還太小,缺乏一些能夠平衡市場的領軍企業。據陳福林介紹,中國的生豬養殖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但是前十大養豬企業的生豬養殖量只占了全國的1.8%左右。而在美國,前十大養豬企業的生豬養殖量卻占了全國的48%有余,由于規模化程度、集約程度較高,這些企業能夠很好地平衡市場,避免產量和價格的過度波動。
陳福林同時指出,豬價的周期性波動客觀上也促進了養豬行業不斷向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的方向發展。因為,無論是疾病防控,還是增加產能規模,防范經營風險,或做好環境保護,規模化集約化的養豬企業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些企業有完善的疾病防控體系、一流的飼料營養技術、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提高生產效率、規模化經營、節約資源、應對經營風險等方面均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優勢,社會散養戶是不具備的。
散養戶加速向大企業靠攏
在溫氏集團和新興縣食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這兩家采取“公司加農戶”經營模式的企業,記者看到這種散戶向大企業靠攏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最近許多養豬戶均紛紛要求與我們合作,一些養豬戶要排兩個月的隊來我們這里領豬苗。”區耀雄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豬價大幅波動的情況下,散養戶往往是受傷害最大的,因為,散養的農民與大企業相比更為盲目,豬肉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往往正是許多農民沒有多少豬可賣的時候,而農民手里豬多的時候,往往正是價格進入低谷的時候。
溫氏集團的一個合作戶溫水生告訴記者:“散養戶要長期在這個行業中立足確實比較難。”以前他自己養豬,利潤高時有100—200元/頭的賺頭,但是市場行情不好時每頭也要虧100多元,平均一算,多年所得利潤寥寥無幾。“養殖成本、技術水平、經營水平都沒辦法跟大企業比。”溫水生告訴記者,在經過幾次行情波動后,他選擇了與溫氏合作,保持了穩定的回報。
養豬關鍵的是要解決好成本,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表示:“現在來講,散戶的生豬養殖成本大概是5.7—5.8元/斤,而溫氏的成本是5.1元/斤,這還包括了給合作戶每頭100多塊的利潤。”成本比別人低,人家虧錢,你就能掙錢,自然能夠在這個行業中生存。即便豬價暫時跌破了成本價,有實力的企業也有充沛的資金抵御風險,等待高豬價的到來。
“廣東每年的生豬消費大約5000萬頭,大概需要從外省調入2500萬頭。因此,總的來說,養豬行業還是一個朝陽產業。”陳福林認為,豬價的階段性波動增加了行業的風險,考驗從業者的抗風險能力,行業會不斷向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發達國家養豬業所走的路。
■鏈接
1985年來生豬價格經歷的4次波動
第一次波動 1985—1990年
1985年由于中央放開肉價,當年豬肉產量比上年增長了13.5%,價格漲幅達34.8%。由于價格放開后豬肉產量大增,1986年出現了賣豬難,養豬利潤大幅度下降。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生豬存欄同比下降,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豬肉供應緊張的現象,豬肉價格同比增長18.6%。1988年繼續上漲并達到波峰,比1987年上漲了50.6%。1989年進入下降期,1990年跌入谷底。
第二次波動 1992—1996年
經過1990年和1991年豬價低迷期,1993年10月出現了生豬存欄下降、生豬和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等問題。豬價在1994年達到波峰,比1993年增長了54.6%。1995年2月開始下降,1996年再次跌入波谷。
第三次波動 1997—2002年
由于受1995年階段性“賣豬難”的影響,1996年下半年全國生豬出欄減少,豬肉價格上揚,至1997年底豬價一直處于高價位。1997年豬肉平均價格13.7元,同比增長10.1%。同期糧食價格走低,豬糧比價不斷增大,一般在1∶6以上,從而引發了1997年的養豬熱。各地仔豬補欄量猛增,全國能繁母豬比重直線上升,達10%左右,一些主產省高達15%。到1998年生豬價格開始下跌,并一直持續到2002年。
第四次波動 2004年至今
此間養豬業又經歷了兩個波動周期,情況與前三個周期有許多相似之處:當豬價高時,從業者便一窩蜂地擴養,然而,過度的補欄又導致生豬供應過剩,最終導致豬價下跌,許多養殖戶出現虧損,于是紛紛減少養殖量甚至宰殺能繁母豬,最后導致養殖量減少,生豬供應緊張,豬價上漲,然后又重新陷入擴養的陷阱。這種周而復始的盲目導致了生豬價格的不斷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