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旨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新模式正在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得到試驗和推廣。一年來的試點表明,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取得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孕育了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境內擁有近5億畝的天然草場,是我國五大草地畜牧業發展基地之一。過去,“合家一頂帳房,坐擁千只牛羊”是青海畜牧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但是長期的過度放牧使廣袤的牧場不堪重負,千里草原退化、沙化嚴重,草畜矛盾突出,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說,在注重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并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已成為草原畜牧業發展中需要積極探索的新課題。去年,青海省畜牧主管部門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海西等六個民族自治州選擇了7個牧業村,開展了生態畜牧業發展建設試點工作。
在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下,試點村的牧民們在“自愿、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下,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自我發展,積極參與市場。試點推行一年來,各試點村的近一半牧民自愿加入到不同形式的專業合作社,一些村的牧民加入率在85%以上。
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蘇吉灘鄉的蘇吉灣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蒙、漢、回、土等民族聚居的純牧業村,共有117戶481人。全村擁有草地5.27萬畝、耕地4300畝、各類牲畜1.28萬頭(只)。去年被確定為試點村后,這個村開創了一種以牲畜和土地折價入股、草場隨畜計價流轉、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經營模式。
短短一年時間,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就為蘇吉灣村帶來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效果。今年,預計全村人均純收入可達5800多元,比去年增長1000元以上。